#育儿#每天让孩子“分享”,大人真的懂吗?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近期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分享”,孩子还远未到能理解分享的年龄,但是不停的重复让我意识到,大人真的懂分享吗?
我们随手就可以把孩子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告诉孩子这叫分享。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件玩具,而对孩子,玩具可能就是她最珍惜的东西。换位思考,如果让我拿我最珍视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呢?
来自非暴力沟通插图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能做到分享,是否给孩子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只稍稍一想,我就很快得出了结论,我自己就是一个不会分享的人,这样的表现进一步让我得出我很没有安全感。
🥕比如,我几乎不在社交媒体晒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孩子。从内心深处,会觉得暴露自己的生活很没有安全感。
🥕工作中自己辛苦整理的资料,舍不得给人分享,除非别人主动索取,或者偶尔偶尔说服自己主动分享给他人。
🥕发现好的学习资源,想法,路径,私心总想据为己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遇到需要朋友圈打卡分享才能学习的内容果断放弃,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我在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尤其是学习一项技能。
🥕简书发表了文章不愿意在社交媒体分享,似乎怕熟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但是这里陌生的环境却可以敞开心扉。
我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在心理学上应该怎么解释,近期听书时听到一个观点感觉可以多少解释一下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自卑情节,判断我们的心理是否有问题,就去回忆我们人生最早期的画面,这幅画面将可能决定我们的人格是否有问题。
比如有个十二岁的男孩说他最初的记忆是母亲以为他丢了,跑到大街上大声的呼叫他,非常担心,其实他一直躲在碗柜里。这个男孩在生活中一直以尿床和他的妈妈作斗争。早期画面留下的感受,他认为外面的世界非常危险,他断定假如别人担忧他的生活,他才会安全。因此,他十二岁还在不断尿床,让妈妈照顾他。
有个小女孩回忆最早的画面是:咖啡壶倒在桌上烫伤我了。她在生活中经常责怪别人对她没有足够的照顾,因为她有个危险的记忆,她觉得生活非常危险。
还有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回忆到的画面是:母亲让她摇动摇篮里面的小妹妹。这个画面里面有合作,所以算是心理比较健康的情况。
🥕我回忆起的出现频率最高的画面,但不算最早期的:和几个小朋友在一个商店门口玩跳皮筋很开心,然后玩累了进入商店,也是一个小女孩的家,她们家里刚好蒸了馍馍,家里的大人给我们每人给了一块馍馍,这个时候我想到爸妈刚才叫吃饭,所以我拿着馍馍说我要回家了,这个小女孩说:拿了别人家的吃的就走……后面的记不清了。总之这句话当时让我非常难堪,可是我不知道如何反驳,而是悻悻的回家了。这个记忆存留了很久,而且不时的就会跳出来。 或许人格中的缺陷就是来自于这些成长过程中不经意的一瞬间。
还有好几幅画面,我不禁担忧,两岁的小朋友怕生是否也是由于存在某些害怕的记忆。我该如何化解这些记忆?单纯的硬把小朋友往人多,小孩子多的地方带,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在那样的环境下,我能明显的感受到小朋友的恐惧,她不时的靠在我的腿上,或者躲在我的身后,或者一脸紧张,委屈……而且不停的提醒我:这里小朋友太多了,我们去没有小朋友的地方玩吧。
不过今天,小朋友在我的再三劝说下,主动将自己的玩具给了一个小弟弟,而且是自己嘴里一边说:要和小朋友分享,一边把东西给到小弟弟手里。这一点进步已经够让我欣喜了。
育儿的过程中,我们都是新手,所有的问题都是初次面对,但是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一次性做到最好,做父母成本很低,但要做好妈妈需要不断学习,幸好,我在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