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镇——曾经少年的“穿越”回访
从重庆沙平坝到江津白沙镇,大约百公里路,一个半小时。选择回程专门去白沙镇,是因为一段少年时代的情结,即有着时代的印迹,也有着情感的追思。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由于跟北方某邻居关系紧张,实行必要的准备,其中某副“统帅”的“疏散令”成为选项之一。于是,作为仅有12岁的我,跟着爷爷、婆婆(重庆叫奶奶为婆婆),在一位亲戚八舅婆的引领下,来到江津白沙暂居。
记得在清晨,天还麻麻亮,火车在白沙站停靠,我跟着大人下了火车,心中因为陌生而惶惑,因为新奇而期待。我们乘渡船,上码头,穿老街,曲折走进一处陋巷,上了一幢两层楼房的二楼。楼房有走廊和扶梯,站在扶梯边,可以远远地望见火车冒着白烟鸣叫而过,而最初那几天,我十分地想念远在成都的家。其实没多久,少年的心开始释然,因为有了小朋友一起玩耍,心也活泛起来。穿街走巷,踏着青石板啪啪响;跑到码头看江轮远航,听汽笛声声回荡;拿上小锄头,背起小背篓,到乡间地垅挖“地脚”(农民收获后的红薯地有挖残丢弃的红薯)……就是在那会儿,我第一次看见了死亡的惨状:一个小女孩,爬在卡车后面,卡车启动跌下了车,当场死亡,连白白的脑浆都……
每个晚上,在行走起来都“嘎吱”作响的木楼上,爷爷烫着脚给我讲着世事、道理和知识,记得他说过:“将来有一天,你会想起我们祖孙俩曾经有过的这一刻。”爷爷是北师大毕业的,曾经参加过伟大的“五四运动”,后来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为了那个难忘的晚上,为了跟着爷爷、婆婆来过白沙的那段日子,我想到白沙镇去一次,今天终于有了机会,踏着当年的足迹,做一次深深的缅怀。
50年后,记忆中的往事已然成为零星片断,但我相信,青石板连接起来的那些老街,还承续着过去的风景和情感,越磨越光滑的阶梯,也曾留下了我和我亲人步履的磨踏……
百度上说,白沙镇,重庆市江津区辖镇,处在江津区西南部,由于阳光照射长江江畔沙粒呈现白色得名。东汉末年建场,北宋《元丰九域志》曾载名。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设水驿。清宣统二年(1910)置镇,民国时设第三区署,1949年后设第五区。1951年至1956年曾为江津县治。1957年至今为白沙镇。
据查,白沙坝历史上是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也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也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2001年4月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这里的民居,有的各自为阵,自成体系;有的沿江高低错落,平行延伸,而又有相互呈落差的支巷衔接。比如下面的“凤鸣街”,就是上通东海路下通文峰路民居小群落的主街;
而“中兴路”(或“文峰街”)就是白沙老镇的主街。
白沙还是万里长江上游的国家级第一深水良港,更是黔北地区及江津西部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201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不过,我们没有时间去白沙新城和大港,而是直奔老街老码头。不在周末,也是车多人多,很难找到停车位置。从游人的口音有外地人,但更多的是重庆人,且老年人组团居多。
让我们暂时穿过“文峰街”,直接下陡坡把车开到滨江大道老码头。码头处于长江水系一处U形大回弯的南岸顶端。白沙镇是座狭长的城镇,背靠大旗山,坐南朝北,沿江而建。白沙镇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01~316米,最高滚子坪海拔910米,最低滨江路海拔201米,南北相对高差115米。
在白沙古镇,至今仍保留有一处朝天嘴码头,而且它是长江上唯一保存完好、迄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川江老码头。
抗战时期,白沙作为大后方的人力、物力集散地,从全国各地来往白沙的单位、人员和各种抗战物资都在这里上下,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其地势、地貌和大片吊脚楼与重庆朝天门酷似,所以有“白沙朝天嘴,重庆朝天门”一说。直到现在,如果拿着上世纪30年代朝天门的照片一比较,会惊奇地发现两者仍有不少相似之处。
然而我并没有找到相关影视剧中出现的下面场景,很是遗憾:
白沙镇不是一处旅游景区,而是一处生活的场镇。虽然也零星有些名人住所,牌匾指向游览观光,但她依然是活生生的街市里巷。也许,是因为众多的影视剧,选择了这里为取景地,所以才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在白沙镇的凤鸣街往东,经东海路、龙白道有个白沙·老重庆影视基地(糖厂拍摄区),毕竟是仿造的,所以观者寥寥,还是不如活生生的街市来劲。
在白沙镇的卫星地图上,我们居然能看到夏仲实将军的故居,不过它标注到了长江对岸,其实将军故居就在白沙老街里。
百度上说,夏仲石故居,名夏公馆,又名“徳庐”,位于江津区白沙镇,建于1929年,坐南朝北,建筑面积2814平方米,为一楼一底土木石结构,硬山式屋顶,圆穹式封火墙,是上厅、下厅、天井及两侧厢房组成三重堂四合院,拥有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走马转角楼。整个公馆布局严谨,设计巧妙,较好的结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优点。大量采用西式建筑工艺手段,借鉴西式建筑大方实用,通风、采光较好的优点,融合中式装修风格,突出中国山地建筑灵秀、简约的风貌。
据说,白沙镇所辖的苟洲半岛(应该在不远处的长江上游对岸),还是千古贤臣文种的故乡,这位2000多年前成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筑霸业的著名人物,由他而引发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精典典故,让后世为之扼腕叹息。
春秋争霸(来自网络)苟洲半岛也称苟洲坝,据江津古县志记载,公元1072年,苏轼请辞京师游经此地,见此风景甚美,三面环水,沙滩晚霞相映生辉,故更名为苟洲半岛。据传,苏轼的《卜算子》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千古名句灵感就来源于此。据说,半岛有千年古刹护国寺、文种衣冠冢、文种祠,文种祠几经损毁,现仍遗留基石残垣。
当然,“穿越”回访老街的“少年”,必须要脚踏实地,必须要努力找回半个世纪前的少年“感觉”;于是“弃”车而行,快步行走在当年行走过的老街上,并在天色昏暗、大雨行将倾下的最后时刻,来了个长街“马拉松”,跑回车内。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在此逗留太久,还要到下一处游览,且回程还需要3个多小时。
查知,创办《重庆日报》的竟然是江津人!故居就在白沙镇石坝街62号。他叫卞小吾。资料查到,1904年 9月,在重庆新闻史上作为鼓吹民主革命的最早的一个日报——《重庆日报》在重庆方家什字麦家院创刊发行。然而1905年4月 29日晨,他被强制挟持到巴县衙门软禁,同时,当局立即查封《重庆日报》。这份最早在重庆宣传民主革命的日报,仅仅出版8个多月,便被清廷残暴地摧折停刊。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相当大的震动,被称为“重庆的《苏报》案”。后来,经10多日的软禁,卞小吾于5月中旬被押解到成都科甲巷待质所监禁,一年多未被释放。虽失去自由,但卞小吾的革命志气却有增无减。在狱中,卞小吾还写出《救危血》、《呻吟语》等文章,皆为宣传革命思想之作,传诵一时。1908年6月13日深夜,在成都府科甲巷待质所牢房里,官府收买的同狱监犯王佑生用匕首凶残地杀害了年仅36岁的卞小吾。死时卞小吾全身刀伤多达73处。
(图片来自网络)老街有不少支街,里面一定会有不少惊奇,然而只能浅尝辄止。唉,旅行的掣肘,什么都想看,什么都看不透。
好想深入其中,更多地探寻少年时代的痕迹,细细追思那段一生缅怀的岁月;然而,不能,且这生也许就这一次回访。生命有限,探寻无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烦心”的事呢……
离开白沙镇时穿过了白沙新城,上了成渝环线高速,开往塘河古镇,据说不到塘河等于没到重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