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正确姿势 | 《兰亭集序》解
跟爱佛僧晨读的课堂笔记:解读王羲之《兰亭集序》
我们现在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名篇,感叹生死人生的比较多,比如苏轼,比如这个王羲之。但这篇有点奇怪。因为眼前是一个高兴的事情,就像你跟朋友聚会,大家很开心,有一个人在感叹生死,似乎很扫兴。其实,共同点也一样,苏轼是美景当前,只不过苏轼的景很静,王羲之的景是幽雅。但同时说明王羲之很感性,是个情种。
序,类似一种记叙文。要将序的事情原因经过等叙述清楚,这篇文字很短,你能找到前后照应的两句,就算读懂了,然后再看层次。兰亭集序,我们就看题目,是我我也这样写。先写兰亭,再写“集”,再写感(序),这就是层次。从一个题目就能看出来,不像现在的标题党,标题很长,啥都看不出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这就是叙兰亭。“修禊事也”(作者自解自注,意在叙述清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就是叙集会了。你写赶集,肯定写,人山人海红旗招展,老少爷们姑娘大婶摩肩擦踵,总结起来就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通篇的眼光,就是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总领一切景,一切感叹,一切事。
与这八个字相对应的,是——“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你们现在把书放远一点,看全篇,是不是从没断过?一直在写集?一直在写这一群人?是不是起笔写群贤毕至,结尾写时人?我讲完,这次可见你们做,我只划线,再返回来看层次。
兰亭写了,集写了。地点,“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是不是写美景胜地?此句写妙地。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此句写乐!到了好地方,肯定很开心。这是自然之理。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景色好,天气好。妙地,妙天!恰好做一对。你看他写文字,很有层次。看架构,此地——领着山水风景;是日——领着天气和风。是不是明洁整齐!
后面两段我们只说一点,留给大家去找层次,举个例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找到这句,这是一个对仗句但是很有层次。
一死生为虚诞,这是说佛家;齐彭殇为妄作,这是说道家。对于生死,佛家和道家的他都驳倒了,他说佛家说生既是死,那是扯淡,道家说寿与天齐,那是胡说。主流的思想大概就这两种。他都不同意。那么自然引出,他的观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按照这个方法分析要找到层次架构,知道他怎么想的,那么写出来也不难。
读书的正确姿势 | 《兰亭集序》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亭叙完,事记毕,景写到,方发胸中感慨。)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一类人。)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另一类人。)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两类人,都不必分别,不必在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无论老少,无论贤愚,当其乐,则一样得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兴尽则感。此一时彼一时,时不同,心不同,感不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先追溯至上,再转至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此是心中感慨,正文在此。)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也只叹只畏生死之事。)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无数故人,只“合一契”,我何人哉?岂能独超然不在其列!)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佛家说,是扯淡。)齐彭殇为妄作。(道家说,是胡说;一句驳倒两种闲话,放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转瞬之间,我已杳无踪影,犹如今日之时古人杳无踪影。此句只是比喻,将今日古人身后之事,譬如我他日之身后。并非说后人视我,切记。)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回前文,尚记否“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字?在此照应!)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注意,“后之览者”的“览”,即是“每览昔人”之“览”。“有感于斯文”之“文”,即是“未尝不临文嗟悼”之“文”。一段之内,自相呼应,不忘文,不忘笔,便是没忘事,没忘感。此句意思是,后人即便有不畏生死者,然则览我此文,感同于我。我读此文,也是泫然欲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