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历史专题精选简友广场读书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春秋战国服饰(二)

2024-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晓粥粥侃历史
春秋战国服饰

壹、各国服饰赏析

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 

晋公好恶衣,朝中尽褴褛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淮南子·览冥训》:“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  《墨子·公孟篇》:“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璎,缝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

玉人 战国中期 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国王陪葬墓 山西人形陶范 玉舞女战国洛阳韩墓 青铜女孩战国洛阳韩墓 战国胡人 集安高句丽墓壁画 洛阳韩墓银人

贰、楚国服饰详解

长沙子弹库楚墓帛画 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帛画 楚墓车马卮彩绘 楚墓漆瑟彩绘 楚墓漆奁彩绘 楚墓彩俑 楚墓出土白玉人

马山楚墓出土服饰解析

在目前出土的春秋战国服饰中,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就是湖北省江陵县的马山1号楚墓。共出土丝织品21件,其中有不少是国宝级的文物,也以此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的衣着和纹样之谜。

马山楚墓出土的21件丝织品中有7件保存较好的上下连属的袍服。全部为直裾,衣长从45.5厘米到200厘米不等。

(1)上下连属,但上下分裁

从剪裁结构看,马山楚墓出土的这七件袍服均以腋部为界,上下分裁后再缝合为一体。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人最早创制的服装式样。至春秋、战 国之交,开始出现上下连属式样的服装,即“深衣”。深衣上下分裁的形 制有尊古的文化意蕴,是对上衣下裳形制的继承。上衣、下裳都是由数量不等的衣片拼合而成。

最长的袍。衣长200厘米,袖展345厘米, 袖宽最大处为64厘米,袖口宽42厘米,腰缝处宽68厘米,下摆宽82厘米。袍面材料用小菱纹绛地锦,领、袖、衣缘用几何纹锦或大菱纹锦,素绢里,内絮丝绵,绵较薄。其结构,以腰 缝为界,分作上衣与下裳两大部件组合缝接为一体,但上下不通缝、不通幅。当腋处施“小 腰”。冬季居家外衣或葬衣。

(2)衣身与袖宽等

 据测量,除素纱绵袍外,马山楚墓袍服的上衣长度基本与袖身宽度相等 。这与文献中记载周代玄端的式样是相符合的,《仪礼·士丧礼》:“衣,二尺有二寸。”春秋战国时期上衣非常短,大带和革带一般束于胸腋部。

清 ·黄宗羲《深衣考》也称深衣下裳“其长居身三分之二”。

(3)交领右衽直裾

从衣襟开合方式看,马山楚墓出土袍服均为右衽、直裾。在穿着时,左襟与右襟作“又”字形重合相掩,即左襟在上压住右襟至右腋部,使左右两衣领形成交叉状。令人不解的是马山楚墓出土袍服的衣襟均为直裾, 这与同时期楚墓中出土的木俑和绘画作品中普遍见到的身穿曲裾袍的楚人不同。而比马山楚墓时代稍后,地理相近且仍属楚文化体系的长沙马王堆 1号西汉墓中则出土了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式样。

冬服小衣或内衣。衣长148厘米,袖展 216厘米。平放时,两袖略下垂,袖身自腋部向袖口作显著收敛。袖口宽21厘米。交领,背部领口下凹。袍面为极细薄的平纹纱。整体为上衣与下裳两大部件组合缝成。上、下以腰缝为界,腰缝以上用八幅织物对称斜 拼。领、袖缘均用本色生纱斜裁,谓之“颇缘”。腰缝以下八幅竖拼,幅均正裁。白绢里,絮丝绵。衣里剪裁与衣面相同。腋缝处有嵌片,如“小腰”之制。

(4)袖有宽窄

从形状上看,这些服装的袖形均为筒袖。从袖口形状看,可分为“敞 口”和“收口”两种。前者袖口与袖身同宽,后者袖口则明显小于袖身。

从收口的方式看,后者有两种式样:第一种,从袖袂处开始向袖口呈弧线收缩;第二种,从袖根处开始向袖口收缩。这些袍服的袖口均有缘饰 ,且多为别种衣料,此应为古时所称的“祛”。袖身窄小的“收口”式服装后被称为褠衣,即《释名·释衣服》:“褠,禪衣之无胡者也,言袖夹直形如沟也。”

衣长156厘米,袖展158厘米,袖口宽45厘米(左 上)。这类长衣的特点皆是短袖宽口,检修平直,衣 面用高级刺绣匹料正裁缝制。腰缝以上四片(胸背 两片挖剪)拼合,腰缝以下九片或六片不等,上衣 、下裳不通幅,腋下施“小腰”。素绢绵,絮丝绵 。衣里的剪裁与衣面相同。

衣作绣,锦为缘。锦领的内外各加一道花条 带,带宽不足7厘米,纹样复杂,可随时更换。领缘,袖缘与袍面交界处,压一道针织物花边过渡。

衣长45.5厘米,袖展52厘米,袖宽10.7厘米。直领对襟,背部领口凹下。制如长褂。衣面绢地呈绛紫色,上绣凤鸟啄蛇纹样。领、袖皆锦为缘,而襟与下摆以绣绢缘边。整件衣服用宽约51厘米,长约57厘米的独幅织物剪折制成,材料的利用机器充分,同时又能不失细节的表现。䋺衣可能是“生者助丧所赠的浴衣。”

裙即是下裳,《太平御览》:“裙,下裳也 。……又曰: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 衣笼之。”马山楚墓的裙高87厘米,下沿地面不加缘饰。底䙓长193厘米,可围腰两圈。另有一件裙身较长,下摆以厚锦宽饰重缘。可能与当时楚地袴的流行与进步有关。居家着袴于内,素裙于外,上加短衣。

袴:《说文解字》:“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说:“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也就是俗称的开裆裤。另有一种合裆的袴称褌,一般被认为是有游牧民族的服装,后传入中原。有一种褌,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褌。

楚袍为长衣,流行程度超过短衣,一种袍是贵族穿的常服,交领、右 衽、直裾或曲裾,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形式,并以锦绣缘边。曲裾袍衣襟缠绕旋转到了身后,插入背部的腰带下,然后以丝绦束腰,其衣裾是斜直的,衣的下缘也不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