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培训 给特别的你
一年一度的培训计划整理又开始了。
大罗抓着老刘过今年的培训工作计划。老刘很快看完提案,问了几个问题:
1.现有的课程,符合实际需求吗?
2.培训部如何判断哪些课程有用?
3.部门领导提名的培训者,有真实需求吗?
4.培训部在培训的整个过程中,担任何种角色?
大罗回答:“我们建议的课程,一部分基于集团现有的课程,另外还有一些是我们参考市面上觉得有用的课程。所有的课程整理成菜单后,会集中发给各部门领导,让他们提名培训者。之后我们再汇总、安排、通知、执行,最终做数据整理。”
“那你们有没有汇总过各部门领导的具体推荐原因?”
“我们只汇总人员名单,比较不会过问提名原因。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自己部门的业务比较理解,知道他们的人需要什么。如果提供的菜单上面没有合适的课程,他们就会希望我们去外部找这些课程。”
“我希望今年开始,我们可以抛弃历年的做法。在开展培训前,我们预先设定一个明晰的KPI ,我们的课程要和生意挂钩,同时按核心能力来分类。让员工能否通过适当的培训,产生具体的进步,以及更为优异的表现。“
我希望我们分四大步骤来改变,这四步分别是问、定、做、馈。
“问定做馈?是询问团队需要的培训类型,确定他们的需求,按询问和确定的结论操作,并把培训结果反馈给到部门负责人吗?
“大方向没有错,但是再细化一下。我对培训和发展的定位是把员工提高为专家,而不是服务商。你回去考虑一下具体如何操作。”
大罗低头沉吟了一下,有点犹豫地说 “按你的要求,理想的做法是先和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沟通,以生意目标为导向,让他们推断他们部门的员工在能力和技能上的缺失,然后提交需要培训的人员名单。但是有一点我不是很确定,部门负责人能够清楚地阐述这些需求吗?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都不一定能把公司的胜任力模型讲清楚。”
“诶,这不是一个让你发挥专家的能力的机会吗?你正需要这样的机会,让这些老板学会胜任力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列出员工培训需求。”
“你知道吗,我们这里有些老板能简单地说出个概念,有的老板连下面有几个人都搞不清楚,每年都是秘书安排轮流按名单报名。如果按照你的方式来做的话,时间会拖得很长,过程也很繁琐。”大罗道。
“万事开头难。作为培训负责人,你负责的不仅是培训课程这块,也要让公司每一个员工都能对公司的胜任力模型有深入的认识。在反复的沟通过程中,你会慢慢了解他们的能力和需求,这时候根据你的了解做出来的计划书,才是有用的计划书。此外,给了他们计划书的时候,不是邮件一发,写好deadline就结束了,你还要向他们当面解释,你的提议基于哪几点考量,询问他们是否接受你的安排,如果不行的话,你要和他们再度讨论,看是哪里理解有误,再进行修改。这个反复来回的过程是很关键,不能因为怕烦或怕累而偷工减料。”
“这个更难了。我们这里的老板们,根本不会接受这种频繁的开会方式,他们每天开销售会议、战略会议、周会什么的会都开怕了,更别说是培训这种他们根本不关心的事。“
“这个我可以帮忙在高层会议里公开解释。让他们理解,这么做是为了长期达成更好的效果。相信他们会理解并支持。”
“做完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定” 。你的团队要把所有东西都汇总到公司层面,然后按照预算和预定规则做成全公司计划,寻求管理层的批复。批复后,分解成每个部门的培训计划书。计划书里要按照能力和技能需求来建议课程,以及通过这些培训,能达成的结果。”
“老板,这个你说的有点笼统,可以再具体点吗?
首先,你把所有核心能力的定义都写出来,这样我能够在高层会议的时候,以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作出解释;另外,和各部门开会的关键,是拿到最明确最细的认知,而不只是似是而非的答案,譬如他们提到说员工需要沟通能力,这时候我们就要明确了解,他们说的是沟通能力具体是的哪一块-–商业谈判技巧?公函写作技巧?还是演讲技巧? 然后我们还要以公司同事为标杆,理解他们对好和不好的定义。这样才能更为理性地进行跨公司培训课程设计。”
“目前为止,有什么问题吗?“
“暂时没有。但是正是展开后,我估计问题会一个一个浮现出来。“
“这样,前几次的沟通会议,我会和你一起参加,由我来做主导,你在旁边可以了解一下具体的运作。等你有了感觉之后,再上手开会,如何?
“另外,要你还需要着手收集市面上现有的培训课程,包括在线、课室、视频各种形式,尽可能地把我们的菜单丰富化。一旦我们收到各个别部门的特殊需求,就可以匹配,加速进度。“
“做完这两步,我们再进入“做“这个步骤-按计划执行。这里里面的关键是每次培训的参与度和质量。这些细节我会在培训发生前和你再细过。”
“老板,做了这么多年的培训管理,我一直认为你的最后一步“馈”,没什么实际用途。可以向老板们反馈的东西真心不多,除了出勤率和上课表现以外。“
“大罗,我讲的“馈”,不仅仅是是上完课这几天的短期反馈,还包括按照培训的内容和期望目标来决定的长期反馈。而且这个反馈是可以分好几个层面:
1.课后立即反馈给各部门负责人,培训者的出勤率和上课表现
2.课后1-2周,与学员沟通,了解所学是否得到所用,对工作的实际帮助
3.做完2后, 与部门负责人沟通确认学员状况。负责人对培训提供的提升是否认可,或是有其他评价。也提醒负责人与学员交流,分享他的看法
4.课后的1-3个月内,与学员做最后一次沟通,了解学习到的技能是否已转化为个人能力
5.最后,与负责人反馈学员看法,确认真实性,然后看能不能在业绩上看到证据
这几个步骤加起来才是我所谓的“馈”,但是里面的精髓,是通过交流分享,让学员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变成日常使用的本能。“
“这些交流信息以后也会变成你在建议员工职业发展的依据,所以不要小看这些信息。”
“哇,老板你确定要这么做吗?哪里可能做得完!”
“大罗,路是人走出来的,所以请迈开你成为专家的第一步吧!” 老刘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