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五贤帝”
很多人都是从“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非一日建成的”这些个谚语中得知罗马的。那么,真正的罗马和中国一样,拥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它享受过辉煌,饱受过磨难,历经过沧桑。但最终却没能和中国一样延续下来,而是没能逃过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的宿命。
罗马帝国虽然经常发动战争或者发生内战,但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却也国富民强,让人民安居乐业。例如:五贤帝时期,不但避免了因权力交替而引起的政治动乱,而且使得罗马帝国的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完善和统一,并通行于全国。因此,这一时期被部分文人称赞为“人类最幸福的时代”。
五贤帝分别是: 涅尔瓦(Nerva,96年—98年,开创了养子继承制)、图拉真(Trajan,98年—117年,大肆开疆扩土、罗马帝国版图空前扩大、地中海成为其内海)、哈德良(Hadrian,117年—138年,健全帝国官僚机制、兴建哈德良长城)、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又译安东尼努斯·庇乌斯,执政期间帝国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因此五贤帝执政王朝又被称为“安敦尼王朝”) 以及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年—180年,又译马克·安东尼努斯,或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哲学家皇帝”)。[1]五位皇帝于公元96年至180年期间统治罗马帝国。他们在位期间,实施“仁政”,以身作则,宽厚待人,使罗马帝国得到了近一百年的和平与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富裕,乃是罗马帝国发展的“黄金时代”。
贵族元老涅尔瓦

涅尔瓦,五贤帝时代第一位皇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贵族元老。于公元96年暴君图密善被杀后经元老院推举和任命而继位。
由于图密善推行暴政而被刺杀,所以涅尔瓦在即位起便开始推行“仁政”,恢复罗马元老院的地位和权力,遇事都和元老院商量,不随随便便的残杀元老,不搞一言堂;同时赦免被图密善放逐的无辜之人,积极的缓和双方关系;改革制度,轻徭薄赋,救济贫民,紧缩开支充实国库。这些措施无一不让罗马人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他心怀敬畏,也并非他的每一项措施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紧缩开支这项措施的推行最终导致了近卫军的叛乱,由于涅尔瓦本人在军中缺乏威信,所以他被迫妥协。经此一事,让他认识到军政分离是不可能统治好帝国的。所以,图拉真便成为了他的养子(相当于古代中国的皇储),后来的事实证明,涅尔瓦不仅仅找到了一位相当优秀的执政官继承人,更创立了一种维持罗马权力和平更替数百年的制度——养子继承制。
“最佳元首”图拉真

图拉真,出生于西班牙伊大利卡的一个军功世家,随父在军中长大,并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因在与日耳曼军队作战时立下的赫赫战功,被授予“日耳曼尼库斯”的称号,深受日耳曼军队的爱戴。
公元98年,正在科隆戍守的图拉真突然接到前任皇帝、养父涅尔瓦病故的消息,经叙利亚军团推选,元老院同意。图拉真随后奉召即位,是为安敦尼王朝的第二位贤帝。
图拉真通过对前朝灭亡的经验总结,采取很多有效措施来缓和与各方之间的矛盾。他尊重元老院在帝国决策,执行,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吸收大奴隶主贵族参加元老院,以此来扩大元老院在帝国中的基础,得到元老院的支持;他还通过任命部分忠于职守的亲信去担任行省总督,以此来缓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他还沿袭前任皇帝,养父涅尔瓦的政策,继续轻徭薄赋,救济贫民,以达到培养民力的目的。
当然,作为一个军政型国家的元首,图拉真对国家的军事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他通过两次用兵于多瑙河下游的达契亚国,使其变为罗马的一个行省;随后,调转侵略矛头,兵锋直指亚洲帕提亚,并一度攻破帕提亚首都泰西封,挥师于波斯湾口,随后在帕提亚国土上建立起亚美尼亚省;亚述省;美索不达米亚省三大行省。罗马帝国疆域因此空前辽阔。
然而,罗马帝国北方的犹太人起义使得图拉真的胜利并未得到长时间维持。迫于形势,图拉真不得不班师回朝。途经于小亚细亚南部的西里西亚时,感染疾病而病死他乡。
“勇帝”哈德良

哈德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二任皇帝图拉真的表侄,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三任皇帝。早年跟随表叔图拉真转战南北,深的图拉真赏识,并不断的被委以重任。因作战勇猛,有勇有谋,深受军队爱戴,被冠以“勇帝”称号。
罗马帝国前任皇帝图拉真在弥留之际,将哈德良收为养子。不久后,经叙利亚军团推举,元老院同意任命,于公元117年正式继承帝国皇位。
哈德良继位后,着重对现有疆域进行防御,修筑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北拒苏格兰人的入侵,经过哈德良的积极防御,罗马帝国边境趋于稳定,推动了罗马经济的大幅度发展。公元132年,哈德良用兵巴勒斯坦,发动“犹太战争”。耗时三年,镇压犹太人起义。
哈德良在位期间最大的贡献是完善罗马帝国官僚体系。鉴于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哈德良鼓励骑士阶层为官;将能够独立处事的元首顾问会改成了长设官僚机构;并进一步降低了元老会在帝国中的权力。他非常重视行省的发展,慷慨资助部分行省以发展并且充分予以城市自主权,广泛授予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的权益。大量外邦行省居民进军罗马公民,罗马手工业经济因此得到迅速发展;行省居民和罗马公民之间的界限也得以逐渐的消失,罗马帝国的政权真正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中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机构。
哈德良晚年选择养子时,收养了以美貌而出名的维鲁斯,并靠着一大笔财务捐赠获得了士兵们对维鲁斯的认可,维鲁斯却早早夭折了;随后,哈德良又发现了50岁的元老安东尼·庇护和17岁的青年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他宣称安东尼·庇护将成为他的儿子和王位继承人,条件是他也必须同时收养马可·奥勒留作为儿子。〔2〕
哈德良是一位学识渊博,文化修养特别优秀的罗马皇帝,他在诸多领域都造诣颇深;他在位期间,罗马帝国主要进行对内改革,寻求稳步发展,相对而言战争较少,帝国较为平静。
“长寿帝王”安东尼·庇护

安东尼·庇护,前任罗马帝国皇帝,“勇帝”哈德良妻子的外甥侄儿。年幼时期父亲就已去世,由祖父抚养长大;在祖父去世后则由外祖父抚养。而后继承了双方长辈的财产,成为了罗马帝国中最富有的人之一。〔3〕因其一生因为无可指责而被哈德良看中。
公元138年,哈德良死前指定安东尼·庇护为下一任罗马帝国皇帝,安东尼在继位不久便将先帝哈德良宣为神祗。
安东尼·庇护主政期间,继承养父哈德良的政策,对内调整社会各方之间的关系,免除人民的欠税,将私产捐入国库,购买生活必需品分配给平民,他勤于朝政,勤俭治国,善于理财,使得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库长期盈余;对外推行积极防御政策,向北击退了苏格兰部落的侵袭,推进100公里修筑安东尼墙,并在黑河以北击退阿兰尼人的侵袭,免除了阿兰尼人的骚扰。
公元161年,安东尼·庇护因胃病安然去世,全国各城市各阶级争相悼念他。〔4〕安东尼·庇护执政23年,成为“五贤帝”之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
“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

马可·奥勒留,安敦尼王朝的“末代皇帝”,很小的时候便被当时的皇帝哈德良注意到,因而接受了特殊的教育,品德高尚,宽厚待人。公元161年,安敦尼·庇护逝世后,马可·奥勒留及维鲁斯宣布继承地位,共同执政。
两位新元首继位一开始,便面临着邻国入侵的局面,公元161年,帕提亚国王率大军攻打罗马帝国,执政者维鲁斯率军反击,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但在公元166年还是退出了美索不达米亚。维鲁斯班师后给罗马人民带来的不只有胜利的消息,还有瘟疫的肆虐,这个不幸的事情不但导致了罗马军队兵源得不到快速有效的补充,国家财政的大幅度减少,而且还给邻国进攻制造了机会。公元168年,日耳曼部落大肆入侵罗马帝国,两位执政者亲自领导了这场战争,公元169年,执政者维鲁斯病逝于军营,奥勒留继续领导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在随后的征伐中,奥勒留因身染瘟疫而死于维也纳的军营中。
马可·奥勒留虽向往和平,但是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领导者,他的执政生涯可以说是在战争中进行的。当然,他不仅仅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还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斯多葛派哲学家,著有《沉思录》一书得以传世。由于马可·奥勒留执政期间战争频繁,导致国库财物一度匮乏,皇家生活也日渐拮据。
虽然马可执政期间,罗马帝国战争,瘟疫等各种危机不断,但是其执政期间依然被很多专家认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时代。与安敦尼执政时期被并称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段以一个伟大民族的幸福安宁作为执政核心的时期。〔2〕
马可·奥勒留病逝后,罗马帝国形势变得极其严峻。其子康茂德继位,康茂德生性懦弱,重武轻文,统治时期实行暴政,后来被杀死。辉煌了数百年安敦尼王朝就此结束,被人称道的“五贤帝黄金时代”也随着历史的车轮一起湮灭于时光长河中不知所踪,鲜为人知了。
注:〔1〕(古罗马)尤特罗庇乌斯.《罗马国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2〕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
〔3〕Antoninus Pius.Roman Empire
〔4〕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