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听课,到底是在听什么?
4月末,我要去听刘丽琼老师有关思维导图的课程,去之前刚好遇到一个朋友,闲聊之余便将听课一事告诉了她。
朋友问我,你觉得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去听一个课吗?
她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京东当当都在搞满100减50的活动,也就是说,大约花500元便可买回上千元的书。如果这些钱都用来买“思维导图”的相关书籍,恐怕500元就可以把这个领域所有书都买全了!自己看书学习不行吗?你又何必要花十倍的价格去听一个课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既然书籍已经把整个知识架构逻辑化、体系化展示出来了。那学生看书就好了呀,干啥还需要老师来讲课呢?
老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听课,到底是在听什么?通过老师讲课,学生可以获得什么?
是为获得老师的知识点吗?
错!获得知识点最有效率的方法是看书阅读。人眼的检索知识的速度,要远远高于耳朵听取知识的速度。我们只要检索目录,就可以快速定位自己想要的知识。
是为了不懂就问,解答心中的疑惑吗?
也错!那样的话也不需要老师讲课,老师只需要像记者招待会一样一问一答,办一场答疑就好了。在互联网如此便利的今天,这种答疑,甚至不必亲自到场,通过线上社群就可以搞定了。
那是为了学习氛围吗?自己在家看书,学不下去。跟着老师大家一起学,比较有氛围,能坚持下去。
还错!有氛围这恰恰说明了同学的重要意义,而不是老师的重要意义。因为这个学习氛围,往往是同学们相互营造出来的。
如果以上皆不是,那老师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丽琼老师的课堂,两天以后,我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们的学习,真的不只有“知道知识点”这么简单。
在去上丽琼老师的思维导图课之前,我知道世界有“感性”、“理性”之分,但我没有感受到。通过课堂“图、色、线、词”四大元素的训练,我感受到了。我感受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相融相通,相辅相成。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剑宗”与“气宗”一样,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
去上课之前,我知道“创造性思考”和“发散性思维”这两个概念,但是我没有体会。通过课堂“60秒创意画”和“联想接龙”的活动,我体会到了。我体会到了创意过程中,头脑中已有的规则怎样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我体会到了突破束缚之后的欣喜和快乐。
是的!欣喜和快乐。“我心里突然——亮了!”突然就开窍了,明白了怎么一回事。请注意,这两种不同的状态:一种是知道这个概念,另一种是“心里突然亮了”。
“心里突然亮了”。中文里有很多词,都是用来描述这个状态的。恍然大悟,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开窍了,参透了。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来说,就是整个人“燃”了。这种感觉是非常喜悦的,是人生中的高峰体验。
有一本书,叫做《心流》(作者是米哈里·切克森米哈赖),讲的是人们在做事情时,那种全身投入的忘我状态,和事情完成后非常满足的喜悦的感受。我在丽琼老师课堂上出现的这种“灯火通明”的感受,就是一种心流。
所以,谢谢丽琼老师,除了知识点的传递,她还帮助我感受到了“灯火通明”。这就是老师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