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铜铭文反释《周易‧渙卦》:渙汗其大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周易‧渙卦》
孔穎達们怎么说
孔穎達疏:「人遇險阻,驚怖而勞,汗從體出。」
【集解】 鄭康成曰:號,令也。[文選注] 王肅曰:王者出令不可復返,喻如身中汗出不可反也。
这种解释,建立在把“大號“ 解释成哭泣或是呼喊之上, 两千多年来对于“大號“ 的解释无出其右。
反转了
然而,《汉语多功能字库》这样说:
早期未見單獨的「號」字。西周中期的老簋有從「水」從「號」一字,老簋:「魚于大[氵號]」,陳劍指出「大[氵號]」應釋讀為「大沼」,即大的沼澤。全句表示在大沼澤中捕魚。
老簋铭文:隹五月初吉,王才丰京,鱼于大滹,王蔑老历,易鱼百。老拜稽首,皇扬王休,用乍且日乙尊彝,其万年用夙夜于宗。
而付强先生在《释井鼎铭文中的“滮池”》和《也說金文中的“芳京”》两篇文章中,更是明确地指出了丰京和滮池的关系, 因此岛主认为:《周易‧渙卦》中的“大號就是老簋中的“大[氵號]”,也即井鼎中的“滮池”,就在丰京的旁边,离王宫不远!
《周易‧渙卦》,同以上景观有重大关联。“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古人作卦辞,一定会取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要搞清楚涣卦讲什么,一定要搞清楚额们老西安的水文。
宗周故地的湖沼
从周朝直到唐朝,西安地区(丰,镐,咸阳,长安)并不是一个干枯了的黄土髙坡, 它处在一个水网中, 属于渭水水系,地形地貌很像江南 : 有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这些河流在低洼的地区形成湖沼。湖沼在周时称池。
宗周故地著名的池有: 镐池,淲池和昆明池,昆明池在汉武帝时扩建,大到可以用来训练水军。
西周时,在王宫附近的大池中央建有辟雍,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大学。
在水网纵横的地区常有很多沼泽地,周时称为隰。所以那时候西安的自然环境如诗歌经典所说:隰有桑。
淲池
鄗水又北流,西北注與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毛詩》云:滮,流浪也。而世傳以為水名矣。鄭玄曰:豐鄗之間,水北流也。--《水经注·渭水》
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淲池更多的细节:
诗·小雅·白华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滮池向北流去,一路灌溉着稻田。附近的湿地中有白华,白茅,有菅茅。不远处有森林,林中有桑树。滮池一带生活着各种水鸟:有鹙,有鹤,还有鸳鸯...水中有人为的捕鱼的鱼梁。
王宫就在近旁,宫中的鼓钟之声在滮池边上就能听见。
滹沱————— 2018-08-11 —————
西安市周围现在有四个泘沱。泘沱,是滹沱的简写,而滹沱,可能就是淲池。
淲/號/滹, 三个字同源。
池和沱原本是一个字 。
滹和沱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和起来用,在宋以前就有。网上说有明代的村志记载滹沱是蒙古语 邻水的村子的意思,这个也不矛盾,很可能是汉译者根据蒙古语的发音,在汉语中找了这两个信达雅的字来对应。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所以这一句爻辞讲得是淲池涨水。浸漫了附近的王宫。
关于涣汗和卦义我将另文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