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大讲堂

第1章——学而时习之

2020-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厚朴儒学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学习并经常实践,内心不是很愉悦欢畅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而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但是并不动怒生气,这不正是一位修养有成的君子吗?


这三句话是孔子一生境遇的写照。孔子“十五有志于学”,少年立志,开启一生学习生涯;中年学问精进,有弟子七十余位认同其思想并愿意追随;晚年周游列国,但至死仁政思想不为世人接受。

所以看似无关的三句话之间其实紧密相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学习并经常实践,不是很愉悦吗?” 学的是什么呢?客观的知识和技能?还是主观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哲学?很明显,此处学的应该是道德哲学。因为后面两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别人的态度,如果是客观的知识和技能的话,是谈不上主观认同与否的。比如孔子说1+1=2,这本身就是客观事实,别人无可争辩。但是孔子说要施行仁政,那别人可能就会有不同看法了!

学道德哲学并付诸实践,怎么会不亦说乎呢?这是因为孔子在实践过程中,道德人格境界日益精进,产生的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李泽厚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不是指常规意义上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天涯知己难相逢,他们不辞辛苦,远道而来,真正的知己相聚,真挚的情感汇集,怎么能不感动?怎么会不开心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算有人不理解,因此打我骂我欺我辱我笑我恨我厌我恶我,我也不会动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的学习主要是进行人格修炼(内圣),虽然推广仁政(外王)并不顺利,但是这并不影响内圣对其生命价值和幸福的提升!换句话说,孔子的人格境界一直都在提升,外在纷扰已经影响不到他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