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看书开始更注重思考了🤔
以前每次阅读一本书,都想要把里面的知识落地,学会变成自己的。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阅读是不轻松的,生怕漏掉了一些什么?并且读完之后也不会放过自己,对知识点的梳理、总结,对方法的一些运用、落地、践行……
这样做的过程里,有些时候会很痛苦。现在更注重的是思考🤔。比如《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真的很火,被拆成了很多课。
那个「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方式,可操作性很强,我以前开始把沟通方式变成这样的之后,坚持了几次,又放弃了。
因为在该应用这些方法的时刻,脑袋里根本转不过来弯,多数时候都是掰扯完了,想起来了,不可否认,自己的确没有练习到形成肌肉记忆的习惯。
另外,就算想起来用了,也会有一丢丢觉得,过程有些繁琐。
但这些所有加起来,并不是指向这本书不好、不值得读。相反,作者能提出这样沟通的方式,并且简化成这样一个简单公式的做法,很了不起。
也许,有可能此方法太火了,被大众所熟知,才会觉得它有些平常。除了这个公式,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是:听到不中听话时的4种选择。
一、责备自己;
二、指责他人;
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特别是3和4。我以前从来没有留意过,以前和家人吵架时,我忽略了这些。但是现在,感觉到它的重要性后,在争论的当下,我不会只停留在对方说出的字面意思上,开始思考🤔他这样说,内心里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我和他喋喋不休的争论,我的需求是什么?当能把这两个问题想明白,把这些表达出来后,两人会从相互攻击慢慢转向于解决问题,满足对方的需求上。
我试过这个还蛮好用的。但也有时候,争论的当下,你并不能立刻就想明白对方的需求是什么?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这种时候,一般会在争论过后,我会用那个好用的沟通公式,梳理刚刚发生的事,这种时刻,会觉得此方法贼好用。
把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依次列出来,把想到的内容填上去,这个流程走一遍。事情就梳理的差不多了。带着这个结果,再去沟通,或者把这些发给对方,往往也能起到作用。
另外,沟通背后,也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若沟通的双方权利不对等,甚至悬殊很大时,沟通效果可能会打折扣。用在日常生活,或家庭关系上,会有更大的改变的。
说完了这本书,再回到刚开始的问题,我觉得最近阅读,我对书里的知识点不那么崇拜🤩了。
反而更看重思考🤔。把能让自己有感触的点,尝试回忆着记下来,该思考的地方研究明白,会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