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今天在,学校举行的公开课当中,我讲了《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在备课之前,我就想怎样在原来讲课思路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既不使议论文的学习那么枯燥乏味,又让学生在这堂课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原来的人教版教材把这一课编入演讲单元,单元目标是学习演讲词的特点,但课后习题的设计又是议论文知识。所以文本性质的定位就有争议,所以目标设定起来就不伦不类,既想在这篇文章里融入议论文知识,又想兼顾演讲词特点,讲起来顾此失彼,学生学起来也是昏昏然。
所以在重新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就着重在文本性质定位上做了思考,最后经过反复斟,主要目标就确定为学会阅读议论文。
第一课时,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一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二学会阅读议论文,理清议论文的思路;三品味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知识积累,并且在积累的过程当中学会阅读的方法。
一、导入从积累开始。
课堂从学生的读背开始的,梁启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多处引用圣贤名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精炼深刻。怎能不让学生记忆呢?新课的导入就从学生背诵的内容开始。大家刚才诵读的这些句子都表达了共同的主题,“敬业与乐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预习检测注重基础字词的积累与应用。
作为一个知识渊博,一生著述无数的大学问家,使用词语也是独到精美。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呢?理解应用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任选词语造句,这种方式就把词语盘活了。
三、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从文章中寻章摘句。
对于初识议论文的学生,找准论点往往是较难的。这个环节我就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确定中心论点。
这个环节要求是没一个小组第一句,但后一个小组不能重复前一组的内容。这既让学生更多的发现句子,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凡重复前人所说的就视为犯规,所以大家听得格外认真。
我把这些句子提前打在屏幕上,学生齐读,然后通过讨论比较,分析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那就是中心论点要具有统帅作用,要能概括全篇。
四、局部探究,聚焦重点段落,理清思路。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找到读书的方法。聚焦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词句,发现在文中作者为了推进内容往往通过一些词语或句子来衔接文章内容,比如设问句等。学生就会迅速画出层次来。
然后迁移运用,学生很快发现第八段也是用设问句引出下文内容。全文结构井然,同样使用关键词语等等。这样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就迎刃而解了。这往往是阅读议论文的障碍,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便势如破竹。
五、写法品味,掌握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是作者使用的基本方法,在引用大量名言和身边小事中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论证的需要,更有说服力。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用时不多。
还有的同学发现了比喻论证。作者把无业游民比作蛀米虫、盗贼,看见作者对无业之游民深恶痛绝,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尤其是两个“简直是”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态度。
六、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敬业乐业。
学生自由谈作为学生该怎样敬业,并从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是对课文的升华了。
回首这节课,总的教学原则是积累,教方法。年龄越大,越想去繁求简,简化一切繁琐的环节,争取一课一得,让课堂简单些,任务明确些,能让学生有点实实在在的收获。
少些玄虚,多些积累及应用;少些老师的讲解,多些学生的活动;少些表面上的热闹,多些实实在在的训练,让学生一课一得是我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