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散文汇编故事

纪念梁木生老师:消极的存在,积极的活着

2018-09-11  本文已影响20人  江流leo
梁老师照片.jpg

注:这篇文章是我今年5月写于梁老师逝世后不久,希望能借逝者的力量让悲观者们奋然前行。

梁木生老师生前在华科开了两门选修课《政治的逻辑》和《中国民 主进程》,著作有《政治学》、《梯度民 主论》、《法治的市场建构》,以及没能出版的《红色帝国的民 主化之路》、《献身民 主的人们:大写的悲壮人生》、《澄清民 主的迷雾》。老师的学术精力主要就在研究政治的演进和如何推动。

我资质愚钝,老师的学术观点,不能理解透彻,没资格宣扬。但老师的价值观,老师的读书会,老师与我的相处,我则可以谈一谈。

文字有时能够对读者产生微薄的影响,或许我能够见证更多的人受到梁木生和他的读书会的启发,期待更多的梁木生的出现。倘能如此,壮志未酬的梁木生,也算是能有一丝宽慰。

全文共 5802 字

阅读大约需要 15分钟

作者 | 江流

前几天,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梁老师一篇旧文《永恒的动力》,文章于2014年在武汉蹭课转载过,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活得厚重的人不是仅仅为自己而活的人。

这篇文章结尾写道:一个将自己的利益置于第一的人,永远获得不了这一力量,因为他的价值就是来到这个世界行尸走肉一趟。

利他,就是梁老师价值观里重要的部分。

在这种利他精神的驱动下,梁老师一直在寻找减少中国人民苦难的方式。他研究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直到最后研究政治演进的问题,他是在讨论怎样以更小的代价促进政治的演进,讨论个人在政治演进中该如何成长。

与梁老师初相识

据宫彪后来回忆,他与梁老师结识是因为修了他的公选课。梁老师的公选课重开于2011年春,然后就建立了一个公选课群。开群不久后我偶然入群,我进去时才五十人,没有很在意,我知道群里有位梁老师。后来我在百度上搜索有关他的资料,结果里有一篇文章,文章开头描写的画面是梁木生站在长江岸边,冥思苦想,沉默不语。

那时起,我萌生了师从这位老师的想法。

筹备明志读书会

我本来只是个看看书上上网踢踢球的普通学渣。2011年春,我受到西北某高校半年数起强奸案学校封锁消息这一事件的影响,开始为之声援;华科学位门事件,600师生质问校领导,我抑制着内心的激动,做了全程记录。

那几个月关注的一系列公共事件促使我觉醒,我不再只关注自身发展和个人享乐,我开始考虑,一个群体如何从强者那里争取到本该有的权利。

我看到有人想要发起一个关注公共事务的组织,于是响应,并承担了主要筹备工作。在2011年8月底,我们十多个人线下聚会,商讨成立组织的有关事宜。当时刚当上人文学社社长的宫彪、副社长吴雪青,及另一人来找我,认为我们这样只是乌合之众,没有多大意义,于是建议我们参与人文学社招新。我们不愿意被招安的,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最后,宫彪提出,梁木生老师打算发起一个读书会,他负责组织筹备,我们可以考虑加入。出于之前对梁老师的仰慕,我决定去看看情况。

2011年9月8日星期四下午4点多,梁木生老师的319办公室里聚集了十五六个青年,其中有宫彪、林东、框框、肖杰还有我,其余我不大记得。其中林东、框框和我就是8月底那场集会的参与者。

319办公室非常狭小,只有四五平米。我们就挤坐在地上。听老师谈读书会成立的意义,如何读书等问题。老师那天具体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当时觉得很激动,需要通过读书提升自己之后,才有资格谈如何行动。

第一次聚会老师推荐了几本书。唐德刚《袁氏当国》、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是我9月读的四本书,而梁老师的历史部分书单那50本,直到国庆节才发布。宫彪在根据书单陆续买书。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完善,书单才有至今几百本的规模。读书会的藏书,也是经过五六任会长陆续选购书,经过各位前辈的捐赠,如今已具1000本的规模了。

在明志读书会立天下之志

法学院218大概也是在九、十月间开放的,读书会定名明志读书会。宫彪去当时的校长李培根那里领了一副对联,“明天下之理立天下之志,做天下之事成天下之人,成就天下”,弄来了一块白板用于演示。我们还放了一本借书登记簿,读书会的书向任何想借的人开放,虽然只有几百本。

刚成立几个月的读书会气氛是凝重的。在非讨论时间,读书会里没人敢大声说话。只有当老师进来后,气氛才变得活跃起来。我们这些初始参与者都被老师指引的方向打动了。在一种渴望成长的压力驱动下,我希望抓紧时间让自己变强大,以便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几个月也是我读书最勤奋的时候,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十多篇。寒假我在家只待了十天,其余时间都在读书会看书。

转身为行动者

2012年的元旦左右,事情渐渐起了变化。元旦前夜,我认识了左超。也是在元旦前夜,梁老师和我进行了一场谈话。从读书会成立几个月以来,一直出现在读书会的同学,除了梁老师的研究生,不足十个,我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些人,梁老师都会进行深入交流。我不大主动交流想法,所以梁老师在这个前夜主动找到我,和我交流,根据对我的观察,提出了一些期待。

我只知道那天晚上十一点回寝室后,我失眠了,想了挺多。我当时觉得,以后越来越不可能有心思谈恋爱了,也觉得要不断为以后做点伟大的事情而做准备。于是,在那个元旦,我写了一篇征友启事,想寻找共同奋斗者,但没能成功。

2012年1月4日,校长学生见面会临时举行。我作为组织方内部成员,更早知道了消息。组织者让我写一篇会议记录,而我想趁机问点问题,考验下李培根校长。

那天晚上我先到读书会,正巧梁老师也在,我和梁老师谈了我准备提的问题,老师说我问的问题没啥意义,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但我还是决定去瞧瞧。读书会的袁海奇和我一起去了。对于这场难得的见面会,学生们问的问题普遍很琐屑,甚至有人还问了食堂打菜涨价两毛钱的事。在我看来,学生们缺少组织,没能就关乎广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发问。

后来,校长说鼓励学生上讲台锻炼下,我就跟组织者说了我要提问的想法。我带了相机,让袁海奇帮我录下这段。我站在台上,向校长提问,校长花了十分钟回答,并且没有给我追问的时机。他全程控制局势,巧妙了回应,让我佩服。

我当时想,这就是政治家的纵横捭阖啊。我与他差距还太大了。我虽然看了一些书了,思想上有所提升,但是在行动上还差很远,缺乏勇气,缺乏临机应变的技巧,缺乏的行动力。

2018年5月6日,前校长李培根去了梁老师家中吊唁。回想起来,那几年,老师能够比较自由地发声,也有赖于校长的包容了。

读书会成为情感家园

元旦之后,读书会的风气在发生转变。姜涞、马勇等名嘴活跃在读书会,读书会里的讨论交流多了很多。与此同时,读书会的居家味也更浓了。被单、毛毯等物被带到了读书会,从此读书会没有了安静的时候。一部分人逃回图书馆看书,更多喜欢来读书会清谈。我每次路过读书会,必跑进来听听有没有新的思想交流。读书会逐渐成为大家的情感家园。

读书会每学期有十多次讨论会,每周六晚七点开始,一周讨论时政话题,一周讨论读书话题,基本每次讨论梁老师都会在。

通常是梁老师先做个开题演讲,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一个小时,之后参与者自由发言,老师做点评,鼓励没有发言的优先发言。每次平均都会有60多人前来参会,大部分人只是听。先来的有位置坐,其它人席地而坐或者站在后面,迟到的就只能在门外眺望了。房间被堵的严严实实,里面的人一个个忍受着缺氧闷热。老师知道很多人来自校外,鼓励迟到早退,随意进出。但是参与者大多坚持到最后,校外的人则不得不提前离开,去赶最后一班公交。

前两年的读书会我只缺席过两次,一次是因为游学广州,另一次是因为游学上海。晚上十点半读书会才结束,结束后一群人继续各自交流,直到法学院负责锁门的爷爷来催促我们离开。一群人跟着梁老师从法学院走到百景园,送走老师后,我再骑车到寝室。每次回来都会碰到楼管阿姨锁门,有时我还得被阿姨吐槽一顿。

为读书会寻找新鲜血液

我自知水平有限,所以很少主动发言。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努力搜寻每次活动的新面孔,了解他们的背景来历,寻找可能对读书会理念感兴趣的人,并鼓励他深入了解读书会。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避免读书会错过同道中人。我负责将他介绍进门,之后的进一步交流引导,就交给读书会诸位同仁。

抱着这种初心,我在读书会的前两年多,利用午饭晚饭的时间,见了很多人。粗略估算有三四百人,但大多数人只是体验下读书讨论的氛围,真正融入读书会的却很少。虽然效率很低,但是不努力寻找的话,就更难找到了。

在读书会里锻炼

我资质不高,能力平庸,老师就常让宫彪肖杰带我去饭局,见识点世面。饭局对于中国人的人情交往而言,意义重大。老师是希望我们通过饭局,提升人际沟通的能力。我也有幸跟着老师,见过很多国内不少在报纸新闻上露脸的人物,听他们谈过很多通常了解不到的内幕故事。

这样,我渐渐学会如何通过逻辑判断和琐碎信息判断消息真假,判断各种力量是如何左右舆论的。后来,我也尝试舆论力量帮助一些人。在这些风云人物中,我尤其钦佩郭玉闪。

五月,梁老师带我们读书会一些人去了监利,有个校友在那里推广农业集约化的商业模式。我们随同考察,并见了县农业局长。监利是湖北农业第一大县,农业局长对大片农田承包转租给一个人的做法持谨慎态度,不愿意审批。局长站在农民们的长远发展立场有其道理,而校友代表的美国农场的模式是一种激进改革的潮流,很难贸然判断谁对谁错。之后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近一些事情的真相,这些经历促使我们从决策者的角度思考该如何行动。

几次行动尝试

2012年夏天,为了提升行动力,我策划了一次农村调研骑行活动。我想通过骑行的形式,花15天时间,考察下中东部的农村。发文后,响应者接近十个人,其中就有读书会的肖杰和江欢。为了考察下体力,我们提前做了几次试验,发现每天骑行100公里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在出发前不就,就发生了团队分裂,最后只有五人出发了。

出发后第二天,我在黄石遇到无盖窨井翻车,脸部毁容,左手骨折,在肖杰的护送下上了救护车。肖杰为了帮我维权,四处奔走,放弃了骑行。

我当时对临时团队缺乏领导能力,同时也因为忙于海峡两岸创意管理研习营,精力透支,却依然出行,过于急躁。后来,肖杰和文科都来医院看望我。

受伤后,我一度萎靡,日常只是看看书。到了2012年冬,西北政法大学谌红果老师的读书会被封杀。因为这件事,我又被触动,决定做一个关于读书会的调查报告。当时目标很宏伟,希望澄清读书会的价值,并希望探索读书会的发展经验。

后来读书会的覃开云,文科,李孟利等也加入进来和我一起做这个调查报告。调查过程中,我发觉武汉还是太狭隘,于是萌生了出去走走的想法。

深圳工厂体验

2013年春天,我关注到广州的一个劳工研究的夏令营,并开始阅读他们的一些推荐书。之前梁老师也一直鼓励我们去工厂了解工人们的生活。于是,2013年清明节,我和邓立可去了广州游学。期中考试周后,我又去上海。暑假去了西安待了几天就回了武汉。

在家休息了一晚,我和家人说要去深圳的工厂体验下生活,但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我悄悄买好了高铁票,和同班同学约好在深圳会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二天上午,我写了一封家书,让姐姐去打印出来带给父母。下午我在高铁上时,亲戚们都知道了这封家书。但因为我在信中戳中了他们的痛处,他们也无法反驳。

这次出行,我也提前和梁老师讲过,老师给了我一千块钱路费,并且让我到他儿子梁杰那里停留。读书会也有人已经在深圳了,所以我知道即使家人不支持我,也没什么后顾之忧。

那年夏天,陈凯、左超、王贤玮、邓立可等人也都主动去了工厂体验生活,待了大约一个半月。切身体验过后,我也知道了我是无法融入工人的。于是思考,我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在未来发挥自己的价值。

明志读书会的危机

读书会第二阶段的发展,涌现出了不少令人敬佩的人,讨论也最为热烈。这是读书会的黄金时代。然而,到2013年春天时,读书会的发展越来越有危机感。读书会里的人似乎更倾向于和熟悉的人交流,这样,新了解读书会的人很难融入进来,读书会逐渐变成一个封闭的圈子。

有一段时间,我高频率地见一些人,希望寻找到一些有潜力的人,并把他们吸引到读书会里来,李炳录和王贤玮就是我在同一天分别会面的两个。

舆论管制越来越严格,学校也越来越不乐意读书会的存在,读书会活动只能低调进行。尽管我努力为读书会寻找新成员,但效果还是微薄。于是,我心中有一个设想,再成立一个更被包容的群体,从中寻找到适合读书会的人。

成立蹭课联盟

具体要做什么,我思考了很久。我想到我喜欢蹭课,读书会挺多人也有过蹭课的经历,那么围绕蹭课这件事做一个组织,会怎样呢?这个想法在我心里埋藏了一段时间。我考虑了很多,并且觉得这是可行的。于是我喊李炳录和王贤玮一起来讨论这件事,王贤玮决定和我一起实现这个想法。

2014年的寒假,我照例待在读书会。就在我准备回家的那天,想起一年前在武大经刻东引荐的典,于是决定见见他。那一次见面我们在广埠屯聊了一个小时。当时我很激动,回去就跟梁老师说:“我发现了一个人,或许你会感兴趣,建议你见一见。”当天晚上我就建议典去读书会见见梁老师,梁老师也赶到了读书会。这次会面之后的寒假,典几乎读完了梁老师的所有书。

于是,蹭课联盟的三个创始人聚齐了,王贤玮,典,和我。蹭课联盟刚起步时还跟梁老师汇报道说,最近贤玮在推广蹭课联盟的过程中成长很快。

2014年3月底,我决定把真正想做的知行读书沙龙做起来。4月4日发布的倡议文也是梁老师帮忙修改的。5月3日,知行读书沙龙举办了第一次读书会。后来朋友们告诉我,我们开展读书会时,梁老师还悄悄跑来了看我们的情况。

我创立知行读书沙龙的初衷,是考虑到明志读书会受监管越来越严,以及新成员难以融入这些问题,准备着作为未来的明志读书会。但是后来发生了种种变故,这一想法也没能实现,知行读书沙龙也与初衷越来越远,直到消失。

梁老师与蹭课联盟

在做蹭课联盟的过程中,我克服了种种困难,做出了一点成绩,但是也意识到了个人能力是多么的有限。我开始动摇,我觉得在西天取经这件事上,我做不了悟空,我只能做悟能或悟净。于是在我寻找我所能胜任的道路时,我迷路了。

快毕业时,我与梁老师见过几次。老师虽嘴上不明说,但我心里清楚,老师对我选择的道路并不赞同。后来我就很久没和老师交流了。再后来,我去深圳前,梁老师喊我聚餐。老师抑制不住地点名批评我,但一会他又转移了话题。

最后一次见面,大概就是我正好回武汉时正好赶上梁老师来蹭课联盟做讲座。到场时讲座已经快结束了,我给老师拍了些照片。

去年,典和贤玮喊我一起去看梁老师,我没好意思去,我想等两年再去拜访他。但我没有料到的是,这次回来,我已经再也没机会见到了他了。

最后的两年

2016年夏秋,我和梁老师分别见了两面。虽听说老师身体不大好,还患了抑郁症,但每次见到老师时,他还是和我印象中的梁老师也没什么差别。

2018年,我在群里偶尔看到消息说,梁老师说身体快完全恢复了。然而,4月,就看到梁老师发朋友圈,说他要闭关一段时间。紧接着4月30日,贤玮就告诉我梁老师住院了。5月1号梁老师已经脑死亡。5月5号,在我们赶到医院之前,老师就已经急忙地和这个世界告别了。

当天朋友圈有几十篇悼念老师的文章,我也想写点什么。

我曾看见过梁老师践行他的价值观,也看见过梁老师实践他所寻找到的方法。我曾在他的带领下努力前行过。我也曾以为自己可能是独挡一面的悟空,但到最后觉得自己是还悟能。我还是需要在师父的指引下,在悟空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一路追求目标。

现在,师父走了,大师兄不在了,我要收拾包袱回到高老庄了吗?这些问题我不得不要面对。我只能磨炼自己,沉淀自己,多行好事,希望下一次师父和大师兄出现时,我已准备好,能够跟着一同上路。

尾声

当我决定要去深圳工厂体验生活时,梁老师偷偷塞给我一千块钱作为路费。后来工作后,蹭课联盟的骨干出去游学时,我也掏了一千五百块钱给师弟师妹们作为路费,鼓励他们。贤玮家庭遭遇不幸,我写文章帮忙筹款,大家一起帮助贤玮挺过了那一阵子。每当我遇到困难时,身边那些读书会众学友还是一直都在。最近,读书会学友们在商量着筹备纪念文集。

我想,我们虽然渺小,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将好的东西传递下去,不断保持着一种利他精神,我们的时代就将一直充满着希望。

公众号“江流”后台回复“梁老师书单”可以获得梁木生老师开的书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