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自知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8期“冷”专题活动。
一个人安静独处时,总爱泡一壶岩茶,滚烫的沸水注入紫砂壶的瞬间,蜷缩的茶叶在水中上下沉浮舒展,浓郁的茶香瞬时弥漫在鼻尖,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窗玻璃,也暖了这个季节给予指尖的微凉。
这暖意来得实在,不像春阳那般使人昏然,也不似炭火那般焦灼,恰如人生路上那些细碎的感知,唯有亲历者方能解其中滋味。
恍惚浮现儿时的记忆,南方的冬天总是格外湿冷,年幼的我裹着厚厚的棉袄,趴在桌上写作业,鼻尖冻得通红,这样的天气,寒从脚底生,会让人忍不住在地上跺脚。祖母总在清晨把炭火笼端进堂屋,她把我的脚放到火笼上,暖意顿时弥漫全身,驱散着屋角的寒气。她把我的手塞进她温暖的掌心,粗糙却滚烫,那一刻的暖意,顺着血脉蔓延至心底,成为童年最珍贵的印记。
那时不懂何为“冷”,也不懂何为 “暖”,只觉得被人悉心地照拂着,便觉是人间好时节。
后来参加工作,在外独自奔波。当第一次独自面对北方的寒冬,凛冽的北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所幸的是宿舍的暖气总是很温暖,但美中不足的是时好时坏。
一夜,外面飘着雪,窗外的雪光清冷得让人心慌,暖气却坏了。我发烧到浑身滚烫,呼口气都能感觉到自己身体的温度,连倒一杯热水的力气都没有。室友们都已然熟睡。我裹紧被子,感受着身体忽冷忽热的煎熬,忽然想起母亲常说的“出门在外,凡事只能靠自己”。那一刻,我懂了。生活中,有些寒冷,只能自己抵御;有些疼痛,只能自己扛住。
就像寒夜里独自赶路的人,唯有自己给自己加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晨曦中遇见温暖。
岁月流转不停,人生的行囊里装满了各种滋味。
刚参加工作时,曾为了一个项目熬夜奋战,连续三天两夜不睡,当事件最终得到妥善处置时,领导的一句“辛苦了,做得不错”,同事递来的一杯热茶,便让疲惫不堪的身体瞬间充满了力量。那样的暖意,混杂着被认可的喜悦和一份暗自滋生的成就感,它胜过任何物质的奖励。
但人生路上,不止有坦途,那些曾遭遇过的误解与排挤,那些冰冷的眼神,那些刻意地疏远,就像春日里那些细密如牛毛的雨丝,会一点点浇灭心底的热情。
人生的冷暖,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色调,温暖与寒凉总是彼此交织,构成生命的完整画卷。
如今渐渐习惯了与生活冷暖的和谐相处,就像打理一方小园般,从容接纳四季的更迭与花开花落。不再强求所有人都能理解自己的感受,也不再奢望生活永远温暖明媚。就像枝头的花朵,既能在暖阳中绽放,也能在风雨中挺立。
或许,只有经历过冷暖的洗礼,生命才能沉淀出一份厚度与韧性。而那些走过的路、经历的事、遇到的人,终将化作了独属自己的感知。
顺境时,不必得意忘形,逆境时,不必怨天尤人。生活的温度就在那里,那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温暖中感恩,在寒凉中成长。
书桌的一角,摆着一方从小溪里捡来的寿山石。这块冰冷的石头在掌心的摩挲下,已然变得温润如玉。旁人只见它静卧桌角,但唯有我知晓它从冰冷到温润的蜕变,知晓它承载的无数个安静与专注的瞬间。
林清玄先生曾说:“人生的温度,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流转中,保持一颗坚韧而通透的心,既能感受春风拂面的温暖,也能承受冰天雪地的寒凉,在冷暖交替中,活出真实从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