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8/100 虹口漫步·建筑可阅读

2021-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饭饭_bms

上次去了衡山路一带看建筑,感觉差了点什么,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少了生活气,徐汇一带很多高级小别墅,但很少能将见到里弄的那种拥挤和人气,脑海中一直有一个“早晨起床时里弄里烟火气、交谈声混杂一片”的景象,于是就想到了虹口区。

虹口区的部分区域曾经美租界后为英美公共租界的区域,我们去的这部分算起来应该是华界,基本都是住宅区,有各式小别墅、里弄,建筑类型和样式都截然不同,转个弯就会给你很多惊喜。

这次的漫步,从3号线东宝兴路2号口出发,沿着东宝兴路向东走进四川北路向北,很快就能看到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牌子了。

在路口的【水丰锅贴】垫了肚子,在【芈庆铺子】买了个月饼和面包,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旅程啦~

①余庆坊:

建于1932年的余庆坊,是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颇具老上海风情的石库门里弄在80多年风雨中与斑斑驳驳了,所以政府在20年进行了大修,所以目前整体外观还是很不错的。

从余庆坊穿行,我们直接来到了长春路上,这条路上都没有划黄线,车辆也非常少,长春路的构造比较特别,不是南北直线,而是南面与海伦西路连接,北面与溧阳路连接,在靠近北面延伸出了一段向西的长春路,直接通到四川北路。

我们是从余庆坊东门出来,直接向北走,东面有几栋老式的②连排小别墅(非常旧)和里弄

向北走到长春路路口,就能看到③沙逊楼群和④长春公寓,分别位于长春路的北侧和南侧。

这两个区域的建筑,都是由沙逊华懋地产公司于1928年投资营造。

③沙逊楼群:

是目前上海保存最为完整的“沙逊楼群”。

楼群为砖木结构假四层的联排别墅,做南朝北,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特征。平面呈长方形,里面为连续券柱式构图中心。清水青砖外墙,嵌红砖带饰,砖工细腻。东里面山墙具有荷兰是建筑风格。(来源旅游攻略网)1931年鲁迅与内山合作在其中的319号联办木雕培训班(木刻讲习会)。

木刻讲习会,是中国首个现代木刻技法学习班,由鲁迅发起。1931年8月17—22日于上海举办。由日本内山嘉吉主讲木刻技法知识,鲁迅自任翻译。有陈广、陈铁耕、江丰、黄山定、李岫石、顾鸿干、郑启凡、钟步卿、乐以钧、苗勃然、倪焕之、胡仲明、郑川谷等参加。举行过一次习作观摩会。对中国新兴版画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后各地学习研究木刻的社团纷纷建立。(来源百度百科)

④长春公寓:

又称“北端公寓”。钢筋混凝土结构,1928年建造,1936年(网友纠正:1975年)加盖两层。现代派风格,平面为三边围合状。平屋顶,立面深浅水平带相同,窗下墙浅色水泥粉刷,窗间墙褐色面砖饰面,楼前有花园。

穿过长春路,在四川北路路口远观长春公寓和沙逊楼群,光影打在建筑外墙上,有种时空穿梭的静谧。

继续沿着四川北路向南走,马上映入眼帘的是⑤狄思威公寓

⑤狄思威公寓:取名自相邻的马路——溧阳路(曾经的狄思威路)。钢筋混凝土结构,1929年建。现代派风格的英式公寓,沿街立面平整开窗整齐,檐口和屋顶排烟口以几何图案装饰。四幢联体,铁窗和顶部均有特色,东立面平整,开窗整齐,墙面为褐色面砖,局部为仿石面。

结束了长春路段,马上要进入【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了,路线是:四川北路入——东江湾路出。

首先去的是⑥上海基督教鸿德堂。

⑥上海基督教鸿德堂:建于1928年,当时正逢我国民族主义高涨,基督教界亦提倡本土化,因此教堂设计打破传统的西方建筑式样,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

鸿德堂是国内唯一带檐的中式教堂,教堂平面呈长方形,两层,因上层中厅高出两边侧廊,故外观似3层。底层设小厅还办了修德小学,二层为礼拜用大厅,主楼建筑面积为700多平方米。入口处为方形钟楼,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局部处理中西掺杂。(来源上海基督教网)

教堂由毕业于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科的中国建筑师杨锡镠设计,从他所作的渲染图可见教堂外观为中式建筑风格。黄墙、红柱、青瓦,三色浑然一体,重檐式大屋顶成为教堂的主要特色。教堂正面四层,顶为方形钟楼。主体中厅三层,两边侧廊两层,房屋外墙仿木构架,红色水泥圆柱以双柱形式出现,屋顶与墙体有斗拱相接,气势恢宏,门口还有两个具有中国传统的石狮子。(来源百度百科)

从鸿德堂出来,就看到远处的钟楼⑦夕拾楼

⑦夕拾楼:楼名源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处多伦路的中区,属地标性建筑,钟系黄铜锻造。鼓楼上面有“夕拾鼓楼”四个字。整栋鼓楼棂体用大理石垒砌,既主要表现穿越时空的炫酷,又有庄重的哲人气质。(来源嘻游猫)

楼内一层有【窦乐安】的雕塑和介绍,原来多伦路段是华界区,窦乐安看重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便宜的地价和淞沪铁路近在咫尺的交通,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于是,新的路名便叫窦乐安路。

在夕拾楼西面,就是⑧景云里。街边路牌上有指示标志,但是没找到入口,就没去看,据百度百科说,景云里建造于1924年,只有坐北朝南的3排三层小楼,是上海很普通的石库门,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矛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名人居住在此,从事创作、编刊、领导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有历史文化名里之称。

沿着多伦路向北,东侧就是⑨永安里。

⑨永安里:为砖木结构,前半部分1925年建,后半部分1945年后建。为新式里弄,局部带有简化的鼓点式装饰细部。(135号为中共联络点旧址)周恩来沪上往事之永安里

152-192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典型中低标准集合式住宅。沿街布置,总长度70米,平面呈弧形。建筑物使用了简化的欧洲古典建筑语汇,形成欧洲近代城市集合住宅的特征。过街楼上的山花门饰仍留有石库门遗迹,这是当时上海海派居住建筑的特征。(来源长华的博客)

继续向北,从荣华堂北的路口进入,向西走,很快就能看到⑩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边上还有⑪郭沫若多伦路旧居。

不过我们没怎么认真看,直接继续沿着多伦路向北,来到了⑫陈仲篪旧居。

⑫陈仲篪旧居:陈仲篪为广东中山人,光绪三十二年的医科举人。该建筑为欧洲文艺复兴样式,西立面主入口门由四根简化的爱奥尼克柱子支撑,二层露台围栏处理呈几何化特征。北立面窗型围有窗饰,北入中门带有层层叠涩的砖砌拱券,受罗马风建筑的影响。(作者驴哥)

这栋建筑的颜色和窗户的样式,看着就有点广东、东南亚一带的风格,一看主人,原来是广东广州人。

继续向前,就看到了一栋花园小洋房,为⑬白公馆。

⑬白公馆:20世纪20年代由广东商人李氏兄弟建造,抗战胜利后作桂系将领白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该建筑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样式,气势壮观,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巨柱式柱头为变形的科林斯式,入口门廊两侧墙面各设一处凹进的半圆形壁龛,为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二层露台围以铸铁栏杆,图案精美。解放后这里曾经先后为上海画院和上海越剧院使用,现为海军411医院体检处。(来源行旅人的博客)

白崇禧是军阀新桂系代表人物,除了多伦路的旧居外,在汾阳路五官科医院对面,有一栋更大的洋楼,现在被上海越剧院使用。

在白公馆的东面,还有一幢更私密的【汤公馆】,由于大门紧锁,因此也没停留。

继续沿着多伦路向北,就看到一幢富有异域特色的⑭孔公馆。

⑭孔公馆:1924年建造,抗战胜利后曾作孔祥熙寓所。建筑立面及内部,富有伊斯兰式西班牙格林纳达爱尔汗布拉宫的建筑风格。该建筑呈圆顶,尖塔,马蹄形拱,石造花窗格,釉面砖镶嵌。

雕刻装饰及彩色贴面佐以阿拉伯纹样,产生精致华丽的视觉效果。伊斯兰风格的券柱形式与阿拉伯纹案雕刻,彩色贴面组合的单元式构图是该建筑最显著的特征。

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参考行旅人博客)

从多伦路出来,远远就看到了本次最想去看的⑮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旧址。

⑮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旧址:这座黄褐色城堡式建筑,是日本侵略军在上海的大本营。该建筑于1924年由日本人建造,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四周为办公楼、仓库,中间是2200平方米的操场,整个建筑远观如航行在海上的军舰,四层楼顶还特意设计了舰塔和旗杆。这个建筑的主要功能就是日军在上海的驻军,可以训练、藏武器、藏军车,进可攻、退可守。

在《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纪录片中,淞沪抗战时期,我军想通过截断日军在虹口的势力,尝试攻打这座建筑,但是攻打之艰难,就像万人过独木桥,连续炮击都打不穿建筑外墙,仅存的一队英勇战士在进入建筑后也被杀死,足以见得当时这栋建筑的军事地位。

离开多伦路,沿着四川北路向东,与孔公馆相邻的是⑯拉摩斯公寓。

⑯拉摩斯公寓:由英国人拉摩斯投资,1928年建造。鲁迅先生、冯雪峰等在此居住过。该建筑为钢混结构四层,坐南朝北,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长方形,三段式立面,竖线条构图。入口门洞有券饰,二至四层均挑出阳台,花式铸铁栏杆,四层顶部设半圆券。拉毛墙面有勾缝。室内楼梯栏杆螺旋式,转角立柱雕刻精致。

继续沿着四川北路向东,在四川北路、山阴路、甜爱路交界处,有2处观赏点⑰内山书店旧址⑱千爱里。

但我们是在南面远观的这两处建筑,意外发现了这里的一家【伊斯兰餐厅】,买了一个牛肉煎包,意外的好吃!(看到人家都是七八个一买的)吃完了煎包,再抬头看了看对面的⑰内山书店旧址。

⑰内山书店旧址:为坐北朝南西式结构、假三层楼房。该书店,以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的名字命名。1917年,内山与妻子创办该书店,并于1929年迁到此处。由于内山书店身份特殊,该书店在当时是进步文化和进步人士的一处避难所,当时许多国内买不到的书籍,也能在该书店找到。这里也是鲁迅先生晚年购书、看书,甚至会客的地方,为此与内山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参考虹口区旅游)

⑱千爱里 :我们也是在马路对面远观了一下,没有仔细看。

千爱里,位于山阴路甜爱路交界处,为五排原汁原味的日式小筑,小筑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为砖木结构,红瓦灰墙呈半圆形,坐北朝南的三层楼房。每幢楼前有一个小庭院,或者说小花园亦可,木护栏或矮围墙。建筑风格洗练简洁,小巧玲珑,为上海目前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日本小筑。每年春天,小筑前后左右,密密匝匝的樱花开了。一片淡红,一片深白,红如玛瑙,白如晶玉,素雅绚丽,整个千爱里弥漫在略带伤感的美浓气息之中。

千爱里的名字,是英文“cherry”,即樱花,所以千爱里,就是樱花之里,樱花之乡的意思。(信息来源:《虹口33个文化镜头》)

离开了四川北路山阴路交界处,我们正式踏上了山阴路,这条路,有许多的老式住宅,各种新旧里弄、新邨等。

从四川北路东面,首先沿着山阴路继续向东,在山阴路转角处,有几处非常有特色的建筑,是⑲四达里⑳恒丰里㉑恒盛里。

⑲四达里⑳恒丰里 属于早期石库门建筑,㉑恒盛里 属于新式里弄,有矮墙围住的小花园,门楣和窗框的石头装饰很漂亮,后门有十分别致的圆弧形门廊和外挑式三角形遮雨挡,三楼朝南有半圆形铸铁阳台。

㉑恒盛里,建于1925年,共有93幢房子,分属69弄和85弄两条弄堂。85弄是西班牙式双坡屋顶的花园里弄,69弄则是石库门建筑。69弄90号过去是恒丰里104号,是座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三层住宅。1926年,当时的中共中央党校就设在此地。时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是党校的校长。他在1926年担任中共上海区委书记时,将机关设在了恒丰里83、84号(今69、70号)。

这三处里弄,恒丰里目前大修后外观非常整齐美观,四达里的绿化特别好,恒盛里一看就非常有生活气息且靠南面的楼光照特别充足。

离开三处里弄,我们就来到了位于大陆新邨的㉒鲁迅旧居,旁边还有茅盾旧居。

㉒鲁迅旧居:位于大陆新村内,是介于新式石库门住房与新式里弄房屋之间的一种房型。大陆新邨建于1931年,是一群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3层新式里弄房屋,前后共六排。 砖木结构,六条里弄的房型相同,清水红墙,窗间墙设壁柱,三层设挑阳台,木门窗。每单元均有小院,矮围墙,铸铁栅门。

在大陆新邨对面,是东照里,里面有㉓瞿秋白旧居。

㉓瞿秋白旧居:位于东照里,又称日照里,其中12号为瞿秋白故居。

再沿着山阴路向北,看到了一家【光头生煎】,进去吃了顿下午茶后,继续向前来到花园里,马上就看到了国旗设计者㉔曾联松的旧居。

㉔曾联松的旧居:位于花园里,是一排灰色拉毛墙的三层建筑。

离开花园里,向北走,就看到了㉕文华别墅。

㉕文华别墅:由益丰钱庄投资,美国建筑师设计,1926年建成。砖混结构三层,仿西式建筑,为新式里弄住宅。外立面凹凸多变,东向为折叠式。人字形屋架,硬式山墙,清水红砖墙,红瓦坡顶,平拱钢窗,阳台局部出挑,直楞式几何形铸铁栏杆。18号曾是黄炎培次子黄竞武烈士的故居。

走过文华别墅,我们从一条小路穿到了甜爱路上,正好就看到了㉖甜爱路上的网红拍照点,许多人都在拍拍拍,于是我们就向甜爱路北面走,去了鲁迅公园。

结束一天的漫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