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哈尔滨民俗散文

哈尔滨杂记

2018-01-31  本文已影响61人  梦是彩色的

——讲述我所熟知的家乡

哈尔滨杂记

哈尔滨今年的冬天特别的冷,并没有下几场雪,有的只是干冷。人们走在路上,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耳朵是绝不敢露在外面的。可这全身上下,唯有鼻子最倒霉,用厚厚的围巾盖上它人就喘不过气来,不盖它,它就得在冰冷的空气中受冻。

它又不像眼睛那般聪明,会躲在深深的眼窝里洞察。它独自凸出地迎接着风雪,勤劳诚恳地呼吸。然而过不了多久,它就被冻得失灵了,虽然鼻翼努力地张着,可是吸进的气流却变得越来越细,无奈只好请出嘴巴来帮忙。嘴巴粗鲁地把冷空气吞到肚子里,管你嗓子是否被灌的难受,它兀自吞吐着云雾。人此时如感冒犯了鼻炎一般难过。

人们见面聊天,经常有人问起,现在是几九了。也经常有人回答,“这么冷,应该是三九吧。”而旁边若再有别人,则会说:“三九早过了,现在都已经五九了。”这时候,第一个问几九的人会恍然大悟似的说:“啊,今年润六月,过年晚。”这一谈到过年,话题一下子就打开了,单位发不发年终奖,家里准备了多少年货,谁家的孩子在国外不回家过年了,谁家的孩子三十了还没有对象…这话题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就是聊上三天三夜也聊不完,若这场闲谈发生在某家饭店某家小酒馆里,更是引来一轮轮的推杯换盏,所以哈尔滨的人聚在一起,场面常常很热闹,很少有冷场。

哈尔滨的人们谈论着冷,抵御着冷,却从来不怕冷。大街上,依旧是那么多人。来来往往的车辆也不见少。老城区南岗大副食里的大串依旧滋滋的冒着肉香,道里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冰棍,人们依旧是排着队买。这买冰棍的人中,有很多是外地来的游客,他们也许是看了某篇旅游攻略的推荐吧,非要不信邪地买了这冰棍尝尝。买了冰棍又不进屋里吃,就站在附近就着冷气吃了。那奶香浓郁的冰棍是极好吃的,第一口咬下去,满嘴浸着香甜,也不觉得怎么冰。可再多咬几口,就尝不出味道,只吃得满嘴冰凉了。吃到一多半时,牙已经被冰镇得发疼,从腮帮子一直到胃里这一趟,都冷的发木,人从心里往外的觉得寒冷,直打冷颤。可这排着队好不容易买到的出名的冰棍,五块软妹币的马迭尔冰棍,怎么好没吃完就扔掉呢,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想尽快吃完,就大口地咬,越大口地吃,就越觉得冷,好不容易整根吃完了,像完成任务似的竟然松了一口气,心想以后绝不再吃了。人们这样想着,马迭尔的冰棍继续卖着,每一天每一刻,永远都排满了人。

中央大街上另一处常年有人在门前排队的,是华梅面包房的面包。外地人大多是冲着大列巴去的,排队的时候听本地人说那三块钱一个的小面包和十块的大面包也都很好吃,于是等买出来的时候,竟都拎了满满一袋子。这一袋子面包也是值了,毕竟很好吃,价格也比较实惠。

人们吃了冰棍,买了面包,就在中央大街的石头道上悠闲地散步。两边的欧式建筑群把这条步行街衬托得十分洋气。街道两旁齐齐地栽着枫树,秋天时候满树金黄很是美丽,如今隆冬时节,光秃秃的树干上缠绕了许多小彩灯,夜晚时点亮,整条街道都弥漫着浪漫的气息。彩灯下是一座座艺术家们雕刻的冰雕。冰雕里装着不同颜色的灯管,夜晚点亮时晶莹剔透,有人说它们像钻石水晶,有人说像东海龙宫,也有小孩子说它们像透明的果冻,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那冰灯有的雕成椅子的模样,大人和孩子都要上去坐一坐,拍拍照。有的雕成今年吉祥物小狗旺财的样子,孩子们喜欢得趴在上边不肯下来。可口可乐公司每年都在固定的地方雕很高很大的北极熊,今年这两头熊脖子上还挂了红色围脖,可爱而温暖的创意。

哈尔滨杂记 哈尔滨杂记 哈尔滨杂记

朝着防洪纪念塔的方向跟着人流走,就会不知不觉走到松花江江边。这条哈尔滨的母亲河,一年当中有两次最热闹。一是端午节时候踏青、赛龙舟,去年还举行了帆船比赛;另一个就是冬天封江之后。

每年的12月份、1月份,是哈尔滨最冷的时候,这江面的冰层被冻得结结实实,天气越冷,人们走在上面越安全。哈尔滨人想出各种冰上娱乐活动。有穿着军大衣戴着狗皮帽子棉手闷子的师傅,他把很多个轮胎连在一起,最前面的那个挂在摩托车后面,想玩的人们找好轮胎都一屁股坐上去,师傅骑上摩托吆喝两声“让路!都让路!”他一面说着,就发动引擎冲了出去~后面坐着的一长串人,像条灵活的小蛇一样,在江面上画着S,人们玩的畅快,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笑成一片。宽敞的江面上,这样的小蛇一次能容下很多条一起玩,然而师傅也不敢往江中心去,只在边上兜几圈就已经过足了瘾。

也有抽冰尜的,那冰尜越做越大,越做越精致,有的甚至安了灯。抽冰尜的人,弯腰弓着身子,高高的举起皮鞭,一鞭接一鞭狠狠地抽下去,抽的那冰尜嗡嗡直响,待这冰尜转的稳了,他便放慢了速度,只偶尔抽一下,外行的人是看不出他抽的门道的,只有亲自试了才知道。这看起来一身力气的人,往往竟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他身边的小孙子也照着他的样子抽着小冰尜,小孩子不得要领,小皮鞭只一下下扫在冰尜上,他倒是玩的挺起劲,可冰尜却待在原地纹丝不动。

小孩子玩腻了冰尜,扔下就去坐滑板了。这滑板是最近两年新兴起来的,就像一把塑料的大铲子,可以拴上绳,孩子坐上面家长拉着走,也可以找个大点的斜坡,让孩子坐稳了从上面给他推下去。小孩子是一遍又一遍的玩,也有年轻的情侣,女孩坐着,男孩在前面拉着。再中二点的,一个男生坐着,几个同伴推着,一个用力就给他推出老远,那男孩子连滚带爬的站起来,跑回来报仇,几个大男生就在冰面上互相推搡着,摔打在一起,笑骂着,并不真急。

至于狗拉爬犁,现在已经不怎么流行了,只偶尔有小孩子被家长放上去坐坐。年轻人多数都喜欢狗,看着雪橇三傻在大冷的天里,累得伸着长舌头,谁都于心不忍,所以渐渐坐的人就少了。三傻不用拉爬犁,就坐着卖起了萌,摇尾巴、歪头杀,一天下来,被好多人搂着掐脸拍照。

如果这些还觉得玩的不过瘾,过了江,在江北那边的冰雪大世界可以赏冰雕 打大滑梯等,哈尔滨人大多去一次也就不再去了,只当有南方朋友来的时候才陪着再去一次。

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小时候大多都去兆麟公园看冰灯。兆麟公园和中央大街只隔一趟街,玩起来非常方便。家长们赶在孩子们放寒假,几家有小孩的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在中央大街上逛一逛,吃吃饭,再一路玩到兆麟公园,正好天也黑了,冰灯都点亮了,冰滑梯、冰迷宫…对于小孩子来说,冰灯的世界充满了神秘,像寻宝探险一样刺激。

哈尔滨杂记

哈尔滨人并非生来不怕冷,只是从小生长在这里,渐渐适应了家乡的温度。人们想尽办法把屋子烧热,集中供热、地热,为人们温暖舒适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人们在家里穿着珊瑚绒睡衣,吃着雪糕冻梨冻柿子,愿意出门就出门走走,不愿意出门就宅在家里,享受冬季的午后照进屋子的阳光。人们在家里取足了暖,来到户外,寒冷只能够冻人表面,而侵不透人的身体。况且,有什么比家乡熟悉的街道,热闹的市井生活,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更温暖的呢,这些温暖足够抵御冬日的严寒。

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删

PS:和一个网友聊天,他问我哈尔滨什么样的。在哈尔滨住了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认真想这个问题。写出来吓自己一跳,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写到最后,都带着点小傲娇了呢吼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