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哥”(二)
2023-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吴敏华
关注詹大年校长的公众后不久,就看到了詹校推荐的一篇茅老师的文章,当然,文章的题目早已记不住了,文章的内容就更加没有印象了。
反正那个时候读了茅老师的文章感觉很不好——怎么这个人一开口就“骂”老师,特别是“一线老师”。而自己就是这样的“一线老师”。
过了几天,再打开詹校的公众号,又推送了一篇茅老师的文章,现在依旧记不住题目,也记不住内容,反正当时是忍不住又点进去看——看看这个人这一次“骂”的又是谁。巧了,这次他“骂”孩子的父母了,而我又中招了——我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
我再也忍不住了,点开茅老师的公众号——教育自由谈,果断地关注了。两次被“骂”,却又忍不住去读他的文章,我很好奇,我想知道这个人,我想读这个人更多的文章。
翻看“教育自由谈”的历史文章,发现这个人不但“骂”老师,“骂”父母,还“骂”为人者,但是越读越惊,原来我们一直在作恶而不自知,或者是假装不知;越读越有味,被“骂”得痛彻心扉,开始思考:为什么?怎么办?
自此以后,每天早上起床打开手机第一时间,就翻看一下“教育自由谈”有没有更新,然后一边读一边提醒自己——努力不要做茅老师“骂”的那种人。每天晚上,也会再读“教育自由谈”里的文章,或重复,或翻看历史文章,一边读一边反思——今天的我,是茅老师“骂”的那一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