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花季少年撑起蔚蓝的晴空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21人  爱于心敏于行

为花季少年撑起蔚蓝的晴空

                文/张爱敏

        频频上演的一幕幕悲剧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尚未绽放却在瞬间戛然而止。也许,当血淋淋的事件出现在眼前,我们总会感叹生命的脆弱,扼腕叹息。扪心自问:我们该如何承担起预防的责任?追本溯源,补齐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与抗挫教育这些课,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求知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纵观中小学生自杀案例,怎不让我们唏嘘不已。我们发现诱因均为区区小事,且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许从小没有经历过甚至没有思考过应该如何处理现实客观存在的挫折、磨难等生活逆境及情绪问题,才在某些突发问题时产生过激行为乃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许,中小学生课业繁重,自我价值感缺失,他们甚至是在用极端方式惩罚父母,测试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另外当今时代学生的学习与手机网游的关系处理问题等都是造成自杀的因素。再如案例中“被剃了光头”“不让玩手机”等。还有就是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突然去了,没有人能猜透为什么,没有前兆,没有导火线,突然之间,孩子选择了离开。

        中小学生出了问题,归根结底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弊端,无疑暴露出我们的教育出问题了!

        我们的教育只是传授书本知识,把各种知识成堆地塞进孩子的脑子里。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知识是学了不少,上高中,考大学,读研究生,甚至博士后。但这些知识并没有体现在他们的为人处世上,道德修养上,工作能力上,而是仅仅留在了一张又一张的试卷上。他们甚至不会料理自己的衣食住行,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更无从谈起责任与担当。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成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思想决定着孩子的思想,父母的性格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情绪左右着孩子的情绪。特别是当一个孩子感觉生活无趣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时,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竟然没有觉察,更没有实施任何心理干预舒缓孩子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们的家长能高质量的陪伴和教育,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在心理上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帮助,让孩子找到温暖的避风港湾。也许,这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就不会上演!可是,过分保护与溺爱、独生子女内心的孤独、沟通不畅积压的怨愤、留守带来的自闭、离婚带给孩子的煎熬与焦虑、手机与网络游戏带来的家长不理智孩子情绪化、凡事大包大揽导致生存技能、抗挫能力、感恩回报缺失,孩子一旦受挫或承受不住,轻则离家出走,重则选择极端方式,认为生命是自己的,选择自杀是自己个人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可又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做出极端事情后,竟然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忍受着无法承受的困扰,而自己竟然浑然不觉。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6—16周岁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昨天,看到学生随笔本上的一句话:老师和家长天天叨叨着让努力学习,努力学习,从不知道我们的压力有多大。想想孩子也不易,从早晨5点半到晚上9点,孩子就开始了打仗一般的生活,十分钟,起床,洗漱,整理床铺,打扫卫生,飞奔教室。一天要迎接大大小小的13节课。大课间要跑步,跳绳,做操等体育训练,蹲个厕所都紧张。早午晚饭也要在排队等待,无声就餐中默默度过。课间不允许打闹,偶尔追逐一下会被记小错。老师天天关注的是各班的平均分,优秀率,成绩差的孩子就更不好过了!

        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时刻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教育,等一等孩子的灵魂。另外,还要能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实现家校并肩携手,教育同步。也许,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强大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磨难,从而避免悲剧的频频发生。

        让我们再一次审视一下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吧!网络鱼龙混杂,影视良莠不齐,暴力与血腥的镜头扭曲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甚至唯我独尊。特别是有的媒体还大肆炒作中小学生自杀的消息,引发轰动效应,这也许会使得某些孩子找到“效仿”的先例,从而让悲剧再度上演。

        由此可见,生命在花季凋零,是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既源于“熊孩子”心理脆弱,从未遭遇过磨砺、困难、失败、挫折,也源于父母关爱不足,人际关系恶化,情感问题,也不免有应试教育压力太大以及为师者师德沦丧,专业素养不足之责。

        作为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学生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侵犯学生的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权利。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要注意跟进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当学生性格、情绪突然发生极大的变化,做出一些失去理性或怪异的行为,不时提到“死亡”、“离开”、“永别”,或者曾经写出或说出想自杀、不想活了,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没有希望或感到绝望,或者有意回避朋友或亲人,不想和人沟通或希望独处等等,务必要做好安抚工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前几天,我遇到一欲轻生的小姑娘,给我写了封长长的信,描述了她在学校的种种不如意,不快乐,想转学,甚至想过割腕。每每想起妈妈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的接送,自己却以糟糕的成绩来回报,就不能自已。特别是班里某些人也特招人烦……小姑娘说自己好像抑郁了,好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摆脱一切烦恼!

        那天,这封信让我震惊,也告诫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我给孩子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首先感谢她对老师的信任,并描述了她身上种种的优点、长处,转述了班级师生对她的赞誉。告诉她转学也未尝不可,只是帮她分析了转学后的可能性后果,是否考虑过能自行解决。又预设了她当下的做法,也许会得到改观。最后,请她权衡利弊,无论做何种选择,老师都支持她。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多疑,易冲动,善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作为班主任,在沟通时,一定要以同理心,实施共情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特别是体验到安全感。

        还记得2016年,我还拦腰抱下一个骑在三楼走廊上的一个七年级学生。因为受到老师批评,学生的嘲笑,她放学后突然又跑向三楼。任凭班主任怎么喊都不下来。校长给我打电话,我也正好担任她们班的心理健康课。当时,也没多想,我小心翼翼地上了三楼,并站在她远处与她聊天,因为在学生心目中的口碑较好。所以她的情绪渐渐有所平复,然后我慢慢地靠近她,一把把她抱了下来。搂着她肩膀,挽着她的手,半拉半拽的下楼,直到她母亲来了,我才撒了手。

        回到家,躺在床上,我失眠了,突然有点后怕。第二天,又约见了她的父母和任课老师,做了进一步的沟通。

        给孩子的人生道路中铺设一道安全的防火墙,让悲剧不再重演,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需要十分的主动和警觉,要时刻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防止突如其来的诱因击垮学生的心理防线。没有谁生来就能完美地应对一切挫折与苦难,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品质的磨练以及应对挫折与逆境的能力,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呵护与耐心。

        平时,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爱护生命的价值,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感恩生命。

        总之,拯救孩子脆弱的心灵,唯有家庭、社会、学校三方教育齐备,产生教育合力的叠加效应,学生才能坚定不移、大步向前,更好地发展自己。期待我们的教育在统筹配合、优化运作下,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