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看《芳华》之前你需要补充的背景知识
一、关于好人好事
电影里的那个时代,还是一个崇尚好人好事的时代,当年的口号就是“像雷锋同志一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电影里对这个背景交代的不多,导致很多年轻人看电影时理解不到位,其实从养猪场的人叫刘峰去帮忙抓猪时说的那一句话里是可以看的出来的,那句话是“很多人做好事去打扫猪圈,但是却不记得关栅栏,导致猪都跑出来了”。
说明不只是刘峰一个人做好人好事,其他人也做好人好事,但是那些人都不如刘峰做的多、做的久,做的纯粹。
也因此,刘峰的好人好事才是被孤立的,可能还是怀着那么一点点敌意的孤立的。因为做好人好事确实也是能带来好处的,就像刘峰被下方到连队时要扔掉的那一箱子东西,都是他因为做好人好事获奖发的奖品。
而且似乎刘峰也因此入了党(他喜欢林丁丁好久了,怕影响林丁丁进步,耽误林丁丁的前程,一直隐忍着,等林丁丁也入了党才跟她提,说明刘峰应该是早就入了党的。)。
刘峰也因此获得了到军事学院进修的机会,回来是可以直接提干的(政委跟他聊天的时候说了,机关其实是不喜欢要文工团的人的,嫌文工团的人坐不住,但是,政委还说了一句,你刘峰不一样,刘峰不一样在哪里?还不是因为他好人好事做的多,获得的奖比较多,在领导那里的印象比较好嘛!),只可惜刘峰的好人好事是真的不求回报的好人好事,连这样的机会都让给同事了。
所以,大家对刘峰的孤立也是可以理解的,你刘峰做好人好事做的那么多,那么久,那么好,以至于我们这些帮着打扫打扫猪圈的事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所以,这也是当时林丁丁被刘峰抱过之后反应那么大的原因,你刘峰既然做“活雷锋”这样的英雄人物,就别有男女私情这样的想法,你一个英雄竟然也和其他臭男人一样惦记我,我怎么受得了。
所以,如果没有那次“触摸事件”,刘峰这样一个根正苗红的好人的前途至少不会太差的,这也可能是其他人不珍惜他的善良的原因。
二、关于塑造英雄
那是一个喜欢塑造英雄的时代,尤其喜欢塑造平凡生活里的英雄,雷锋应该是其中的典型吧。这在很多有关那个时代的小说里都可以看到。
其中严歌苓的另一篇小说《床畔》就对这个现象描写的非常鲜明。
《床畔》的男主人公张谷雨是这样一个英雄,他是一个负责在野外挖山填水、打洞架桥的丙种兵的连长,在一次塌方事故中救下了两个小新兵,而自己陷入了植物人的状态。他因此成了一个被全国学习的英雄,杂志、报刊宣传,各种荣誉奖品、家属福利,专门抽调了一支医护团队去护理他,接受他的野战医院,也因此获得了各种的好处,野战医院的宣传部长因此被连提了好几级。
《床畔》的女主人公万红,是被塑造的另外一个英雄,在1976年以后,大家对张谷雨这个英雄不再感兴趣以后,张谷雨的特别护士万红在一次洪水中不顾危险,冒死把张谷雨救上岸,她又被塑造成了新时代的英雄,各种鲜花、奖状、记者采访、汇报演讲,搞得她自己都感觉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够理解,何小萍的精神病绝对不是因为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而是因为人们在她变成英雄以后对待她的态度。
一个领略过人们对她的心理欺凌的人,其实对于肉体上的痛苦和恐惧的耐受度还是比较高的,反而是这种突然而来的荣誉,让她无所适从,她之前建构的整个认知体系一下子都无效了,适应不过来了。精神科的医生也解释了这个说法。
三、关于生活作风
那个时代绝对不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时代,那是个一切要隐忍要克制的时代,就像刘峰在跟林丁丁表白之前一直做的那样,有生活作风的问题绝对会对前途有负面影响的。
那个时代,谈恋爱、结婚都是要跟组织上打报告的,打过报告之后,才可以正大光明的谈恋爱,但如果没有,那就算是作风问题。
在那个时代的小说里,因为作风问题酿下的惨案举不胜举,有因此自杀的,有因此被劳教的,有因此被派去打扫厕所的。
所以,刘峰的那冲动一抱,才那么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