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程序
我小时候也放寒假。不过,我不惦记放假,而是盼望过年。
俗话说,过了腊八都是年,但是真正的年味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此后的每天都有大事记。
二十三烙火烧。火烧是圆的,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吃了火烧,不管一家人分散在哪里,总有一天能够团圆。所以,这一天是隆重的。一大早就把面发上,因为天气冷,需要中途不时加热,上午就在这样繁琐的加热模式中度过。面开了,揉面,切面剂,再揉面,定型,饧面,上锅烙、蒸。这一套下来,又是一下午过去了。晚上,炒一锅带肉的大锅菜,饭场里就热闹起来了。几家的人围绕过年割多少肉聊起来。
二十四扫房子,屋里各个角落都得打扫一番。积攒了一年的灰尘沉甸甸的,压得蛛网垂下来,成了挂在房顶的“钱串子”。我们拿绑了长竹竿的笤帚,把这些钱串子扫下来。根据我观察,我觉得扫房子是为后来做成堆的美食安排“住处”。
二十五磨豆腐。据说豆腐能给一家带来福气,虽然我小时候已经不再家家户户自己磨豆腐了,但是大家都去豆腐坊,买一些豆腐。因为要买,好多人家就能腾出空上街赶集了,这也是小孩子们的最爱。一大早急匆匆吃完饭,换上干净衣服,守在二八自行车旁。等大人收拾齐整了,美滋滋地坐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跟着去看闹哄哄的集市。
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这两天也比较松懈,可以抽空再去赶集,也可以加工采购的食材。比如煮肉,嘴馋的小孩子是可以帮忙的。坐在“锅底门儿”,一边帮忙添柴,一边听着锅里咕嘟咕嘟的声音。过一会儿就闻到肉香了,盯着大人用一根筷子扎一下肉块,“扎不动,还不熟”。不用大人吩咐,再添把柴,偷偷咽口吐沫。听着锅里咕嘟咕嘟地唱着,闻着越来越浓的香味,心里乐开了花。或许脸上有表情出卖了内心,大人再次开锅,从中捞起一根骨头,放到碗里递过来。咬一口,嫩,滑,香。美啊!遇到脆骨,得用力,但是嚼起来却嘎嘣嘎嘣的,像是唱一首心花怒放的歌。
煮好肉的人家,要过油了。因为怕小孩子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这时常把他们赶出去玩,不过,我现在觉得,主要是怕小孩子在热油锅前转来转去不安全。先炸酥肉,腌好的五花肉,在稠面糊里一裹,丢进热油锅,油立可吱吱叫着围着一团面糊冒白泡。炸好第一锅,心急的孩子忍不住伸手,想捏一块解馋。多半会被拍一下手,“还没敬灶王爷呢!”说着,夹一块酥肉,放到锅灶上。再夹一块递给孩子,嘴里还催促着,“出去玩吧”。然后炸丸子,条件好些的人家,还会炸果子,最后把煮好的肉也炸一下,出锅用盐腌上,是未来一年的肉食。
二十八贴花花。这是新符换旧符的日子,又是用得着小孩的时候。“看看是不是跟左边一样高?”贴完对联,室内也要贴贴几张画,或者是一些五谷丰登,身体健康之类的小联,当然这些也是小孩子活。这一天的傍晚,村里转一圈,家家门口焕然一新,喜气洋洋。
二十九去灌酒。年货的准备开始扫尾了,再去街上看看还需要买点啥;不赶集的看看食物都做够了没,要不要在做点啥。
三十晚上熬一宿。晚上把新衣服检查一下,把纽扣再缝两针,省得新年里掉了不好看。把自己也洗洗刷刷,收拾齐整了,熬夜过新年。
年前大人小孩都在忙碌,不过却很快乐,这种忙碌成了过年的一部分。忙碌的因素比较单一,大多时候都在准备食物,我想,这不是我们好吃,更不是贪吃。因为吃是生命延续的基本保障,吃得好,生活才好,生命也才光鲜,我们对吃的执着,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