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8《角斗场的<图兰朵>》【日更869】

2023-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平白书

最近因十三邀访谈节目,结缘田浩江老师,买了这本《角斗场的<图兰朵>》。书印刷质量很棒,纸张挺拔,洋洋洒洒28万字,记录了田老师从在北京锅炉厂工人到美国的求学改变命运的一系列故事。

就像他自述的,曾经一度碰壁十年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真的能用唱歌剧养活自己,而且在西方文化为主流的社会。

但一整本书看下来,能够成功的最主要动因,是他认真对待每一次演出,人前人后全力以赴,从未放弃过。

曾听过一位教育家坦言,人之所以成功,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在困难面前,能不能坚持前行,在未知面前,能不能坚持初心不变。

一是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支持他的人。似乎对于成功的人,无一例外,身后都有一位或若干位支持他的人。

田老师的身后如果只能写一个人的名字,那一定是玛莎。

玛莎是田老师的爱人,也是他的经纪人,更是他朋友圈的氛围营造者。

玛莎是一位科学家,她和田老师很不同。田老师天性比较敏感感性,但玛莎极为理性乐观。

每次演出田老师把握不准,玛莎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田老师的优势1、优势2、优势3,细听之下,竟很有道理,田老师的顾虑便一扫而空了。

玛莎有一个绝招,就是美食外交。她工作三十年,毅然为田老师退休,陪伴照料田老师世界各地演出。她最擅长做北京烤鸭和各种中餐料理。

每到一个陌生的团队或者国家,玛莎总能在幕后和导演、演员打成一片,并邀请大家到家里品尝美食。

大家对玛莎的美食赞不绝口,也对田老师以及他可能发生的小失误多多包涵。

就在田老师《熙德》公演的时候,田老师的大哥在北京肝癌晚期住院,为了不让田老师分心,玛莎隐藏了自己乳房有肿块可能癌变的事实。

好在最终手术非常成功,没有留下终身的遗憾。

当许知远采访玛莎,问她为了田老师放弃事业的事时,她潇洒地说,我工作三十年了,我想我可以退休了!这段话我印象深刻,她在人生选择的时候,并没有拖泥带水,或者并没有心不甘情不愿。选了就是选了,也沉浸在选择的道路带来的幸福和苦楚里。

她的坚定通过纸张向我袭来,我很佩服这样的女性。

二是对自己要求极高,永远处于紧张状态。田老师歌唱事业并非一路顺畅。

他美国求学时,生活费用紧张,只能勤工俭学,到处打工养活自己。他上学成绩极好,每次都是声乐第一名过关,但即便如此,他获得经纪人试唱的机会也微乎其微(没有经纪人,就不能有演出合同)。

他有幸遇到了免费教他唱歌的专业人士,并受专业人士推荐有了八个纽约经纪人的试听机会。

那时距离他向玛莎宣誓,“1990年12月31日前成为一个能够以歌唱为生的歌唱家,否则就永不唱歌”,已经不足两个月。

即便如此,当他满怀期待打出去七个电话,且七个经纪人不约而同以各种理由拒绝试听后,他已经订好了返程的机票后,最后一个经纪人出人意外地听了他的试唱,并挽留下了他。

帮助田老师一个月内拿下了5个剧院的演出合同,事业之路不断攀升。

现在回想,如果没有遇到第八位经纪人 ,田老师还要经历多少未知的期待和磨难啊。当时,即便老师们认为他的声音很棒,但签不到合同就无法生存,靠在酒吧卖场或者给别人刷房子生计,又如何给玛莎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呢。

事业、爱情都在面前岌岌可危。他只能付出百分之三百的努力,竭尽可能争取青睐。这一点也奠定了他之后不论在哪里演出都会有一种危机感或者紧张感。

每次上台,多多少少都会顾虑。从自我否定“唱不好”,到努力完善“我还行”,到最后站在舞台大放光彩“我可以”。

问题是,这样的心路历程不是一次就走完了,而是每部歌剧都要经历。克服语言发音、语调等等困难,绝不是我们能想象出来的难。

这许多年间,还有更致命的打击是演出前失声,但又必须上场。看得我惊心动魄,演出效果差强人意,也好过在台上唱破音。田老师都扛下来了。

我深刻体会,成功的道路上,天赋固然重要,但把天赋发挥到极致需要后天不断努力和坚持。

三是异国他乡的山楂树,让这位在西方立足的东方人泪流满面。

田老师经常东奔西走参加演出。其中排练是很磨人的事情。需要配合不同国家的导演、指挥,以及幕后人员,反复排练和走台,动辄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为的是确保演出效果。

有一次田老师到德国波恩排练演出,一住就是几个月。波恩总是阴雨绵绵,且下午六点门店下班,道路上几乎看不到人。

一起排练的同事礼貌交往,却从不下班后社交。没有朋友往来,作为异乡人的田老师,每到夜晚都会变得忧郁,无处可去。

某日田老师在街巷闲逛,偶遇了三位借着店铺门口灯光演奏的俄罗斯演奏家。

他们演奏了《山楂树》《三套车》《喀秋莎》等田老师青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歌曲。起先,田老师还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希望自己失态。

但到了演奏《海港之夜》时,往事涌上心头,曾经居住的大院,一起成长的发小,自己多年在外拼搏的苦楚等等,一时间热泪盈眶。

我能想象到那个场景,一片明亮暖黄色灯光下,淋湿的演奏者和倾听者彼此陪伴着,各自想着心事,为那一刻动容。

歌曲就是时空坐标,一瞬间将田老师拉回故土。即便身处国外,烙印在生命力故乡的觉察也会随着音乐呼之欲出。

人啊,必须向下扎根。根越深,承压能力就越强。在书中数次看到他受到欧美专业人士质疑,中国人能唱歌剧么?!

时至今日,他不但自己事业发展,曾同多明戈、帕瓦罗蒂等世界歌唱家同台演出,也在苏州创办了ISING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先后有三百五十多位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歌手通过甄选,来到中国参加了这个东西方唯一的声乐艺术节。

田老师和玛莎正在用自己多年打拼的事业,引导更多中国的歌唱家走向世界。正是深知这其中的不易,才让他们如此坚定的从事这项事业。

那个在演出前会在后台演奏《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田老师。

那个和多明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麦克白》的田老师。

那个歌剧压力大乱发脾气,逼得玛莎至少五次想跳楼的田老师。

那个拿不到演出合同,准备用不唱歌的田老师。

那个不论演出大小剧目,永远紧张忐忑的田老师。

那个在大都会第一次试唱,连伴奏都翘班找不到的田老师。

那个在911发生前,喜欢在双子塔咖啡厅休息的田老师。

那个演出带着狗狗,且养了一只会唱歌剧鹦鹉的田老师。

那个见到陌生人略显拘谨,总在玛莎身后笑吟吟的田老师。

都是大家口中的歌唱大家田浩江。

阅读别人的人生,反观自己,我们何尝不是一个形象呈现出来的,但经历是碎片化的,每次的大事小情都在考验我们的耐力和承受能力。也正是碎片化的生活成就了我们,让我们的人生更立体和多元。

感谢田老师的回忆。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苦难和波折。感谢每个人的坚持。

最后要感谢逝去的岁月,每一步都算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