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最早,推荐我读这本书的人其实是杨老师(一个从不读书的人)。那时我们还在读大学,参加完面试,在回学校的绿皮火车上。我在玩贪吃蛇,他在看《活着》,天气很热,车厢里充斥着各种气味,每个人都呼出一股股隐形的热浪,任何美好仿佛都化在这热浪里。我正玩着游戏,他忽然打破沉默,说:“这本书你一定要看看,实在很好看”。
被安利成功这件事,多少是需要一个不错的环境和氛围来加持的,无奈当时的氛围实在太差,后来我便将这本书抛诸脑后了。一直到现在,我经历了工作,考研又读研,如今还有两个月就要研究生毕业,忽然被余华有趣的性格吸引,才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昨天下午花了两个小时,将这本小书一口气读完,中间好几次都忍不住要落泪。我从未感觉文字的力量如此真实,福贵的生活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的痛苦我仿佛亲历一般,让我久久不能平息。连夜里的梦都充斥着巨大的钝痛。
《活着》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短小的小说,书中的“我”由于工作需要到乡下去收集民谣,遇到了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的一生。福贵早年是地主的儿子,由于嗜赌败光了家业,后变成贫民后母亲生病,去城里请郎中时被抓壮丁进了国民党的军队。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才得以回家,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一人拉扯一双儿女长大,但女儿生病治疗不及时成了哑巴。
起初读到此处,觉得福贵是自作自受,是活该。是他种了嗜赌的因,才结出如此的苦果。接着往下看,才发现,命运不会满足于只给人来一次不幸。福贵回了家,真正的悲剧才拉开帷幕。
剩下的就不剧透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花点时间看看。因为书真的很好看,也真的很短,很快就读完了。
看完这本书,最受触动、最让人感慨的就是生命的承载力,人的精神永远散发着让人无法想象的光辉。命运待人如此,人却无半句怨言。
灯光命运待人如此,人却无半句怨言
故事里,不管是福贵、妻子家珍、女儿凤霞,还是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命运带给他们的苦难都让人流泪。但生命的韧性如此之大,经历了巨大苦难的他们从未有半句怨言。
福贵败光家业后成为佃农,他也依然勤恳的劳作,悔恨当初的同时,也依然决心要过好眼前的生活。不仅他一人如此,妻子家珍本是米行老板的女儿,是白白净净的富家太太,但福贵没落后她并未抛弃他。父亲将她接回家中,生完有庆后,家珍又回到了福贵身边。福贵被抓走,随军的许多年,也是家珍这位曾经的“太太”一人撑起了家,将两个孩子养育成长。而长大后的家珍也是勤劳能干的姑娘。
有庆更不用说,当父母为了能让他上学,决意要把姐姐送人的时候,有庆倔强的不肯上学,宁愿被父亲打也不肯。二喜娶凤霞可能是整本书最让人开心的片段了,但是喜剧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更大的悲剧,有多悲?在此也不必多言,留给大家自己亲自看书体会。
《活着》这本书须得有一定的经历,稍稍有点年纪去读才有感动和悲恸。不过话说回来,年轻的小读者也不必读太苦的书,还在生命最快乐的时光,就去享受那些快乐吧。有一定经历的人,读这本书内心会更平和,更感恩生活。也会更加懂得自己生命之力的巨大。小时候我们想遨游天空,向往自由,但长大以后,更希望能成为大地,能承载所有的苦难和希望。
福贵就给人这种感受,像大地,经历了山崩地裂和电闪雷鸣,甚至即便沧海变成了桑田,草木变成了飞灰,他依然蕴含着让万物萌芽的力量。
只要土地在,就有希望。
活着,也是如此。
生活自始至终都只与自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