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还是精锐之师?群体心理学中的管理思维
“乌合之众”一个听起来颇有贬义色彩的词汇,常用来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在网络世界里,总有一群“杠精”占据着自以为的道德制高点,举着所谓高尚的旗帜不分青红皂白地驳斥他人的观点;在现实工作中,也会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出工不出力,总是盘算着如何“搭便车”,不惜以牺牲组织利益为代价获取个人利益。然而,就是这样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群体在一些关键时刻却能起到颠覆一个政权、瓦解旧社会封建势力的作用,为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揭开群体的神秘面纱,揭露了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同时这也为管理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一、为什么要去了解群体心理
我们常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个人聚集在一起时,群体由此产生。但群体的智慧并不是个人智慧的简单相加,有时甚至变得盲目冲动。如2012年的西安抗日游行事件,本是一次爱国活动,却意外演变成公共治安事件。“因为买了日本车,他就是汉奸,我砸汉奸的车是正义的”,显然,这样的逻辑实在经不起推敲。一个原本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在群体之中变得冲动易怒,似乎丧失了正常思考的能力。勒庞在书中解释了这一矛盾现象之下隐藏的逻辑:聚集成一个群体的人,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会向着一个群体的方向发展,他们会有一个相同的指向。处于群体中,他们的自觉性、个性消失了,个人有意识的行为会逐渐被群体无意识行为取代。也就是说,在集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是被削弱的,个性也同样被削弱了。此时,群体中的个人就像被催眠了一样,一些自主能力遭到破坏,但是另一些特殊能力得到了强化和提升,在群体的某个暗示下,会突然非常冲动一定要采取某个行动。这时整个群体已然失去了批判的能力,容易受到暗示和轻信他人。并且,由于群体不同于个人是个无名氏,不需要同个人承担一样的责任,于是群体中的个人变得更加有恃无恐。虽然群体的力量具有破坏性,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只要加以引导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如何利用群体心理打造精锐之师
组织实际上是由无数个群体构成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信仰,只有当这些群体的目标、信仰与组织的整体目标、信仰一致时,才能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一是发挥领袖的力量,群体动物都有服从领袖的本能,羊群中有领头羊,在群体中同样也有领袖,只有领袖才能对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群体意见的形成并达成一致,核心都是人的意志在主导。因此组织的领导者应有意识地学习动员群体的方法,利用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普及观念,用这种观念影响群体的头脑并借助环境发挥最大的威力。正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领导者不断地强调某一观点,正是向下属传递一种“这件事情很重要,你需要牢牢记住并掌握”的信号。之后,领导者具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名望。名望会对我们的头脑产生一种支配力,会使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惊奇甚至敬畏。二是创建共同的信仰,信仰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力量,往往需要以物质作为载体并通过物质表现出来。组织的信仰即组织文化,标语横幅、口号、宣传册、标识等都是组织文化的体现。让群体中的成员自主参与组织文化的创建,在潜移默化中使群体认同并遵循组织的价值观念,从而有助于构建企业的同心圆。三是用制度规范行为。晚清名臣曾国藩如何将一群草根出身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了战无不胜的湘军?在众多答案中,制度建设不容忽视。优秀的管理者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结合起来。曾国藩曾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战死,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士兵的军功便自动清零。这就意味着只有保住长官,士卒才有继续升官发财的机会。这一制度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捆绑,保护将领本来是一种道德的要求,但在湘军里面,却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为。
三、对群体心理学的批判性思考
尽管勒庞在书中将乌合之众描述成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且急躁冲动的群体,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是否所有的群体都是盲目无脑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告诉我们群体的智慧,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同样也离不开群体的贡献。因此,是“群氓”还是“公众”,是“暴徒”还是“英雄”,是“乌合之众”还是“精锐之师”,需要你我的客观看待,需要领导者的科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