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五部曲之《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马丁·塞利格曼

2023-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又双叒叕苟了一天

作者简介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个人评价

价值判断从来都是相对主义的、是非理性的,从相反的角度解释人们往往可以得到另一个结论,所以世上根本不存在普世的价值。所以为何不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解释这个世界呢。不要太顾虑他人,勇敢的做乐观的自己!

简单介绍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悲观的解释风格倾向于把一些不好的事情归为永久性、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自我原因,容易造成持久的挫败感甚至导致抑郁。而乐观的解释风格会把不好的事情归为暂时的、特定的以及外在的原因,面对挫折时我们能够更好的回复,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儿童的解释风格都是偏向于乐观的,分化起始于青春期,青春期前女性悲观人数要少于男性,青春期后女性抑郁人数两倍于男性。不过即使童年形成了悲观的解释风格,成年后通过学习还是改变的。

乐观使我们能够更快的调整状态,代价是扭曲世界迎合自己,低责任感。悲观让我们看到更客观的世界,能够未雨绸缪。二者各有优劣,需要事先考虑事情的代价,如果代价是非常昂贵的,最好使用悲观的心态面对,这能够让我们更客观和谨慎。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满足反而导致抑郁人数增加,主要因为两个趋势: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公共意识的消失。我们需要纠正对自我的过度重视,其次要加强社会、国家、集体、家庭等对个人的慰藉作用。

书本第三章有成人解释风格测试,第四章有抑郁测试,第七章有孩子解释风格测试,第十三章提供了养成乐观解释风格的方法。

主要内容

1. 悲观者与乐观者的画像

2. 悲观和抑郁

2.1 悲观

2.1.1 悲观者的无助感来源: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行为,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但是,许多无助的实验情境显示,每3个人中只有1个人不会变得无助,这个人是对无助“免疫”的。另外,虽然从来没有受过挫折,但每10个人中也会有1个人一开始就采取放弃的态度。“免疫”的原因是乐观的解释风格。

2.1.2 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

解释风格是人们解释事情发生的思维方式,可以包含三个维度。

2.2 从悲观滑向抑郁

2.2.1 抑郁的原因

“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失败”的想法被失败和无法控制的环境所强化,最终制造出了抑郁症。还有少部分是遗传、灾难、荷尔蒙。

2.2.2 抑郁的表现

当你抑郁时,很小的障碍看起来都像不可逾越的高山,你对为什么你的成功其实是个失败有着无数的理由。你的情绪会非常差,可能会哭。在行为上,抑郁者会变得被动、犹豫不决,甚至有自杀行为。身体上的变化是,没有胃口,没有性欲,失眠,感到很疲倦。

2.2.3 女性抑郁人数是男性的两倍

我们处在一个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时代,如果我们从小就被鼓励去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去行动的话,抑郁症的流行可能就是这种教育的后果了。

2.2.4 经济发展为何抑郁人数增加

两个重要的趋势:自我意识的膨胀公共意识(commons)的消失

当今社会对自我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它对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社会赋予个人的权利也是前所未有的:你可以改变自我,甚至改变自我思考的方式,因为这是一个强调个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的时代。目前自我膨胀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个体的无助已经到了需要被治疗的地步。

要遏制抑郁的流行,首先要纠正对自我的过度重视,其次要加强社会、国家、集体、家庭等对个人的慰藉作用。

2.3.5 孩子为什么会悲观

2.3.5.1 孩子解释风格受三种影响

  1. 孩子每天从父母身上学到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尤其是妈妈的。如果你是乐观的,孩子也会是乐观的。
  2. 孩子听到的批评方式也会影响他的解释风格,如果这些批评是永久的、普遍的、内在的,那么他对自己的看法就会转向悲观。
  3. 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的生离死别和巨大变故。如果这些事件好转了,他会比较乐观;如果这个变故是永久的和普遍的,那么绝望的种子将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2.3.5 三个不得抑郁的保护因素

人们只要具备三者之一,就不会得抑郁症,即使物质非常匮乏,损失非常惨重都没有关系。

  1. 与配偶或情人有非常亲密、无话不谈的关系。
  2. 外出工作。
  3. 家中14岁以下的孩子少于3个(含3个)。

2.3.6 治疗抑郁:药物和认知疗法

2.3.6.1 认知疗法

3. 乐观

3.1 乐观的好处

3.2 乐观和悲观的作用

不抑郁的人扭曲外界的事实来迎合自己,而抑郁的人看世界更准确一些。从统计上来看,抑郁的人的解释风格偏向悲观,而不抑郁的人偏向乐观。这说明乐观者扭曲世界,而悲观者能正确地看世界。

3.3 什么时候该乐观

使用乐观技术的基本原则就是先问,在某一个特定情况下失败的代价是什么。如果失败的代价很高,那么就不应该乐观。

3.4 如何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第一步:ABC模式

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dversity)时,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想它,这些思绪很快凝聚成想法(belief),这些思绪会变成习惯,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的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并不是待在那儿不动的,它们会引起后果(consequence),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些想法直接的后果。它是我们放弃、颓丧或是振作、再尝试的关键。

跳出放弃的恶性循环:第一步是认出这个不好的事件、想法和后果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是看这个ABC模式如何在你每天的生活中运作。

要找出这些ABC如何在你日常生活中运作,最好的方法是写日记,把每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这个日记不必很长,只要花一两天,记录5个ABC的案例就可以了。你的记录要分三个部分:

  1. 第一个部分“不好的事”,几乎可以是任何事情——水管漏了、朋友皱眉头、一直哭的孩子、大额账单、配偶对你的忽视。尽量客观地记录下实际情况,而不是你对这个情况的评估。所以假如你跟你的配偶吵架了,你应该写下他对你说的或做的感到不快,而不是记录“他不公平”,因为这是一个推论,你可以把它记录在第二部分“想法”中,但是不应该记录为“不好的事”。
  2. 你的“想法”是你对不好的事的解释。请注意要把你的想法跟你的感觉分开(感觉属于第三部分“后果”)。“我刚刚毁了我的节食计划”以及“我觉得自己很无能”是想法,我们可以评估这些想法是否正确。“我觉得很悲伤”是一种感觉。
  3. “后果”这个部分要记录你的感觉和行为。大多数时候你的感觉会不只一种,写下你所有的感觉以及你的所作所为。“我觉得很疲倦,没有力气。”“我要让他向我道歉!”“我又回去睡觉了。”等都是行为。

第二步:反驳和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
反驳

躲避令我们不安的想法是很好的急救方法,但长远、根本之计是去反驳它,跟它争辩。只有有效地反驳了不合理的想法,你才能改变你的习惯性思维,不再颓丧。

我们一般都会和别人这些无理的指责保持一个距离。但是要我们与自己的指责保持距离就很困难,因为我们会认为,如果这个指责来自我们内心,那么它一定是真的。大错特错!

反驳的四个重要途径
  1. 证据。反驳消极想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举证,证明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实际的。
  2. 其他可能性。要反驳自己的想法,先要搜寻一下所有可能的原因,把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人格化的原因上。
  3. 暗示。但有的时候,你所持的消极想法是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使用“非灾难法”(decatastrophizing)。你要对自己说,即使我的想法是对的,但这个想法的暗示是什么?
  4. 用处。有些人因为感到世界不公平而非常痛苦。坚持这个想法可能会引起更多的痛苦,它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有的时候,不要去管你的想法是否正确,直接反驳它,甚至干脆不理它,继续过日子。
乐活人生的ABCDE

在ABC模式下继续思考DE:

第三步:大声说出你的想法

你不需要等到不好的事发生后再去练习反驳,你可以请一位朋友大声说出对你的消极想法,然后你反驳他的指责。这种练习叫做“声音的外化”(externalization of voices)。要做这个练习,首先要选一位朋友(配偶也行),留出20分钟的时间。你朋友的任务是批评你,所以你对朋友的选择必须很认真,选一个你可以信赖的、并不会因他的批评而不舒服的朋友。

告诉你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批评你,你不会在意。把你所记录的ABC给他看,帮他选择最适合你的批评,告诉他哪一类的消极想法一直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影响你的心情和决策。当你和朋友了解了全部情况后,你会发现你不但不会在意朋友对你的批评,而且会因为这个练习而增进了你们的友情。

你的任务是大声地反驳批评,尽力去找所有可以支持你的证据,列出所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弱化灾难,强调事情没有你朋友说的那么糟。如果你认为对你的批评是成立的,那么详细列出可以改变这种情境的方法。你的朋友可以反驳你的反驳,你再反驳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