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0本书之42《明朝那些事儿—7》3
战与和
说起这两个字,不由让人想起这两年世界的局势,包括收复台问题的争论。总是能见到网上很多人义愤填膺大义凛然地主战:“不听话就打。”
说实话,以前我也是这种言论中的一员,还觉得自己爱国,正义感满满。今天读了这部分文字,才真正理解战与和深层次的真正涵义。
万历十八年,副总兵李联芳带兵在边界巡视时,遭遇蒙古鞑靼部落的埋伏,全军覆灭。等朝廷知道这件事后,从下到上满朝文武包括万历皇帝个个义愤填膺,群情激奋。“既然有人挑衅肯定是要还回去,狠狠地教训一顿。”
历史上这样的狠人不少,秦始皇算一个,还有一个汉武帝,我觉得永乐皇帝朱棣也算一个,都是狠角色,对在门口晃晃嘚瑟的人,下一秒就让他后悔自己这样的举动。
按道理说,基本这仗是打定了。但有一个人,他反对打仗,趁着夜深人静,把自己的想法和策略一一写进奏折中,秘密上交,这个人就是当时内阁首辅申时行。
万历皇帝看到有理有据的奏折,立马同意了他的意见,下令暂不动兵,由申时行全权处理此事。鞑靼首领野心极大,打算联合蒙古、西藏各部与明朝对抗,但稍一打听,就知道别说与其它部落,就是鞑靼自己内部也不是一团合气,大家同意用兵不过是觉得打打抢抢有利可图,要说一统中国这远大的目标,估计没人这么想过。
申时行的策略就是针对“有利可图”这个点,那时候明朝和鞑靼在边界互市,使得以养马打猎为生的少数民族,能用马匹和皮毛换取生活所需,如果这一情况被打乱,恐怕其它部落就不会再有与明朝为敌的想法。
事情很快得到解决,士兵零伤亡,战争经费为零。这个数字看着平平,却使多少家庭得以保全,多少城池免受战争侵害。而那些主战派,一不用参战,二不用出经费,只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得到看似慷慨忠义的名声。
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现在再回头看台问题,祖国完全有实力武力收复,一直的犹豫不过是因为老母亲不忍心对自己顽劣的孩子下手罢了,反而让漂亮的人在一旁看了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