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成功的戚继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424381/1a1f8a2a8a9b2659.png)
在《明史》和民间中,戚继光都是抗倭的民族英雄,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时期涌现的最杰出的军事将领。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以“孤独的将领”为题专门写为戚继光这位英雄写了一章,从中我们看到英雄的另一个侧面,那就是戚继光为求得上司和文官集团的支持,不惜自己的名声,逢迎上司和文官集团,从而立下了剿灭倭寇,重创鞑靼的不世之功,形成《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军事著作,可谓是从夹缝中求得成功的高手。
01 子承父业从军路,历经波折渐成长
戚继光是世袭军官家庭,他的父亲在明军中服役,而戚继光也子承父业走上了从军的道路。1544年,16岁的戚继光就出任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年轻的戚继光很快在1553年升任都指挥佥事(正三品)。负责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并在1555年转任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这一段时期戚继光开始率兵倭寇正面交锋,虽然取得了一些战绩,但是也有救援不及、久攻不克和未能全歼等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度被罢官待罪杀敌,多次被言官弹劾,险些被缉拿问罪。
02 寻求靠山减阻碍,因地制宜成伟业
明朝中后期,基本上是文官集团控制政府,在制度上文官集团不断的限制武官。进入官场的戚继光认识到了这些武官的难处,他意识到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消灭倭寇保卫海疆的抱负,他就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团,为此他在文官集团中寻求自己的靠山和伯乐。戚继光第一个靠山谭纶,谭纶是进士文官出身,但是颇懂军事,他出任台州知府后,和戚继光配合默契,也非常认可戚继光的能力,积极支持戚继光编练新军,还在后来的平定倭寇的战争中和戚继光多次并肩作战。
第二个靠山是当时的直浙总督胡宗宪,他是当时倭寇肆虐的浙江、福建、南直隶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更重要的是他带有“严党”的标签,这也就使得当时东南抗倭战场能够得到文官政府中最有权势的严嵩的支持,也就成了戚继光等人在当时最大的靠山。
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戚继光,果断抛弃卫所军户制度的束缚,在浙江义乌、金华等地招募士兵编练新军。三年后威震天下的戚家军训练完成,开启了彪悍的征战过程。经过几年的血战,戚继光等人基本平定东南的倭寇。随后,谭纶向朝廷建议调戚继光到蓟州,训练当地的士兵,以加强明朝首都附近的防御能力,解决鞑靼寇边的威胁。从此戚继光开始了他在蓟州长达十几年的任期。
在此期间,戚继光得到最后一个靠山张居正赏识,据说戚继光与张居正之间的关系非常好,戚继光还经常的给张居正送礼,他曾花重金买了一名美女送给张居正,使得戚继光几乎可以做一个纯粹的职业军人,凡是阻挠和不利于戚继光在蓟州开展工作的不管是武官还是文官,都被后来的兵部尚书谭纶和首辅大人张居正轻易的调离和解职。使得戚继光能够心无旁骛的整顿军备和完善自己的军事思想,戚继光不仅完成了编练新军的任务,还沉重打击了北方的鞑靼,使这些经常寇边的游牧民族不敢再到北京附近袭扰,成就了自己军事上的伟业。
03 靠山倒台受牵连,晚境凄凉终不悔
1582年,张居正病逝(早前谭纶已经先去世),戚继光的最大靠山倒台。随后几年张居正遭到了清算,戚继光也深受影响,被人弹劾戚继光和张居正的亲密关系,但是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顾念戚继光的军功,只是将戚继光调任广东,类似贬谪外放的处理。
1585年,朝廷内再次有人弹劾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这次万历皇帝将戚继光革职,戚继光黯然退出官场,回到家乡遭到妻子的抛弃,晚境凄凉的一代名将三年后(1588年)在贫苦中去世。
其实,在处理夫妻关系上,戚继光也是善于妥协的高手,他的妻子王氏是他上司的女儿,戚继光很怕老婆。王氏未曾为他生下儿子,为此戚继光在外面偷偷养了三个小妾,还生了5个儿子,虽然他一直遮掩的非常好,但终归被老婆发现,和解后夫妻间矛盾并未彻底解决,这大概也是导致妻子后来抛弃他的重要原因。
总之,戚继光不像海瑞那般是道德楷模,留有“清官”的名声,但他却能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各方支持,甚至不惜降下身段委屈求全,顺应当时明朝官场的“送礼”风气,忍辱负重为民族为国家创下丰功伟绩。虽然明史中他贪腐送礼等问题记载,但结合他的晚境,他并没有多少家产,大概他的钱大多用作送礼之用和接济分赏给了部下,从一点讲他还是公私分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