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格》:生活在条条框框里的你,是否也曾有过“出格”的冲动
在英国小说家毛姆的经典名作《月亮与六便士》中,描述了一个原本过着优渥生活,有着幸福家庭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在某一天,他毅然放弃了一切,到法国去当一个流浪的画家,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最后在病魔的折磨中死去。
思特里克兰德如此违背常理的“出格”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觉得他简直就是一个疯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不过思特里克兰德的“出格”终究还是有价值的,在他死后,其遗留的画作成了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他也因此成了有名的画家。
对于这个画家的“出格”行为,人们至今都争议不断,有人敬佩他为了实现理想而作出的毅然选择;有人批判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为了追求理想抛妻弃子,不顾家人的死活。
其实打破常规的本身,就意味生活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迹,结局的好坏已然不重要。不过“出格”行为的本身,是很难用对与错去衡量的,只是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从小就被各种条条框框约束着,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轻易不敢做出半点“出格”的行为,自然也很难理解别人的“出格”。
但我们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从古至今,那些推动世界的伟大发明,哪个不是因为“出格”的想法而诞生的呢?
无独有偶,最近入手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名就叫《出格》。里面一共收集了12篇由12位实力派作家的世情之作。
这12位作者,其中有不少都曾是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短篇小说奖等获奖名家,分别是梁晓声、蒋子龙、乔叶等。
12篇故事,讲述了12种人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记录着普通人的“出格”时刻。这些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故事,既浪漫又世俗,温暖又粗粝,读来不觉深陷其中。
1、被迫“出格”,收获成长
在平淡而寻常的日子里,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缓慢进行的,只有遇到了超乎寻常的时刻,成长的脚步才会突飞猛进。
梁晓声《哥俩好》中的兄弟俩就是在不寻常的生活中,意外收获了成长。
这个故事发生在武汉封城期间。父母回武汉探亲,因Y情被封在了当地。而此时远在北京的家里,只剩下两个年龄相差15岁的兄弟俩。哥哥十九岁,刚上大一;弟弟四岁,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以前几乎没做过家务的哥哥,强忍着内心的不安,担任起家长的职责,略显笨拙却又非常用心地照顾弟弟的吃喝拉撒;平时调皮任性、动不动就耍赖的弟弟,也感受到了哥哥的不易,一下子变得乖巧懂事起来。
虽然父母一再叮嘱,有事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他们,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兄弟俩还是非常有默契地隐瞒了弟弟因感冒发烧去医院看病的事。这次的“出格”事件,让兄弟俩都成长了不少,哥俩之间的感情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梁晓声通过一个四岁男孩的视角,用非常细腻的手法,描写出了原本相处不太融洽的兄弟俩,在特殊时期的微妙转变,这样的转变让人暧心又感动。
2、勇敢“出格”,收获爱情
都说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爱情来临时要勇敢地抓住,这点祝冰与孙秀禾做到了。
蒋子龙在《桃花水》中,用魔幻又浪漫的写法,让原本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两个人来了一场浪漫的邂逅。
一个是艺术学院的教授,一个是留守农村的少妇,不同的生活轨迹,却同样经历地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他们虽然已不再年轻,但是碰撞出的爱情火花仍然热烈,点燃了两颗本已枯萎的心,并收获了童话般的爱情。
3、写在最后
《出格》这本小说集,讲述的是12种不完美的人生,诠释的却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在这些魔幻又日常的故事里,我们在看到了身边的你、我、他;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我们洞悉了现实生活的真相,并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
同时也明白了:即使是早已被生活驯化的我们,也可以有“出格”时刻,至少,我们都可以尝试着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