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从文自传》:从逃学大王到大作家,这几个特质很重要

2021-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心书屋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先生在1931年对自己前二十多年生命历程的总结。我们印象中的沈从文先生,是《边城》的作者,是享誉文坛的大家,是儒雅的学者。但是翻开先生的自传,我们却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他。那时的他,身上已经展现出一些特别的个性,加之滚滚时代浪潮的推动,沈从文已在不知不觉中朝着文学之路进发了。

01 不冒险,怎能赢

沈从文在小的时候,并不是个勤奋好学的人,相反,他叛逆、逃学,几乎称得上是有些“顽劣”了。

那时候,学塾的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在中午放学后下河游泳,会用朱笔在学生的手上写字。这可难不倒沈从文,他很快地练就了一个新的本事:在下河的时候举起那只写了字的手,照游不误。因为下河游泳和逃学,他也没少挨打,但是区区皮肉之苦是无法阻止他的。

从那时起,他就表现出一种叛逆的特质。这种孩童的叛逆,在他青少年时就表现为不盲从、凡事皆有自己的主见。他的一位颇有名望的亲戚曾把他叫去,让他从四个家境殷实的女子中选一位为妻。可沈从文却拒绝了这一般人求之不得的好事,他说:

“我有计划,得自己照我自己的计划作去。”

金钱财富可不能将他左右,他有着一颗冒险家的心。他年少时经历十分坎坷,生活也常常是困顿的。可穷苦的生活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金钱只是更好生活的一个媒介,而他已经很满意自己的生活了,所以金钱对他而言并不具有诱惑性。

除此之外,他有着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冒险精神。他说:“乡下人所想的,正是把自己全部生命押到极危险的赌注上去,玩个尽兴。”我想,正是他身上这种勇敢无畏的冒险家气质,将他一步一步从偏远的湘西带了出来。好像只有远方,才能抚慰他不甘平凡的心。那些新鲜的事物,总是激起他无尽的向往。

他在做书记员时生过一场病,差点被死神夺去性命。而那时,他的一个好友因为意气之争,下水时被淹死。生命的沉重让他感叹,却也激起他更大的冒险意识。他想,如果人终将要死去,那不如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冒一次险。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总比被动受命运支使要好些。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却也是重要的决定:他要去北京念书。

去北京的路途十分遥远,他辗转多地,十九天后才到了北京。感谢他勇士一样的心,他即将在新的世界里畅游。

02 不好强,怎能强

沈从文年少时做过士兵、书记员,他在文学上其实是“半路出家”。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因为他的要强和专注,不管做什么都是可以做好的。为了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他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待,曾把赚的钱都存起来,留着去买字帖临摹。当其他同事都睡着了,他还在煤油灯下很细心地练习写字。

工作有时会让人变得更好,当然前提是要认真对待它。沈从文说自己当作家后,能伏案工作八小时,这都是得益于在做书记员时养成的耐力与习惯。青年往往容易浮躁,如果这时能认真做一份工作,是很磨练意志的。做事认真与专注,很多时候都是源于性格上的一种要强,这种“要强”倒不是要把别人都比下去,而是对所做事情的要求极高,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敷衍。

沈从文这种要强的个性,与父亲对他的熏陶不无关系。沈从文的祖父曾做过军官,沈从文的父亲也一直有个做将军的梦。他父亲常给他讲述祖父的荣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沈从文从小便有一个做“将军”的志气。我想,他倒不是一定要在战场上立下赫赫军功,而是有一种不甘平凡的意识。

这种好强的精神,让他专注于做事本身,不被胜利和失败的虚名所侵扰。在各行各业中做到极致的人,都是有这种性格的。董明珠曾说:“今天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当你满足的时候,就是失败的开始。”所以,那些一味追求成功的人注定无法走远,因为“成功”的虚名很容易困住他们。真正的强者,总是专注于做事。在事业上的“要强”,使他们走得更远一些。

03 不求知,怎能知

沈从文说自己“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总是对事物充满了疑问,旺盛的求知欲推动着他去寻找答案。他不仅在课堂上读书,也读社会这一本大书。

课堂外的广阔世界,对沈从文有无限的吸引力。他说:“我上许多课仍然不及那一本大书。”他喜欢游泳、采药、钓鱼,也喜欢看人割麦子,甚至喜欢打猎、看人杀牛。他把年少的自己泡在社会和自然这个有趣的大课堂里,学会了很多知识。他说:

“总而言之,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他太喜欢自然和现实生活了。他说自己永远会为现象所倾心,他喜欢用眼睛去观察,而从不加以评判。他的这种思想,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缺乏社会经验的人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在社会中好好历练一番,是无法褪去文字中的造作与矫饰的。

他带着自己“乡下人”的天真与淳朴,对这个世界总是有很深的感情。一次旅行中,他看到两岸的竹林、高山,以及水中的渡船,在后来的创作中,他将其幻化为《边城》中的世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沈从文的求知欲,让他不仅从自然和社会中汲取知识,也让他从形形色色的人身上不断学习着。他小时候曾一度沉迷于赌博,他因为和乞丐赌被家人瞧不起。可谁能想到,那时他学到的粗俗话语和赌博术语,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竟派上了用场。沈从文后来还在船上结识了一个行为颇有些浪荡的朋友,从他那里,沈从文学到了“关于丰富俗语与双关比譬言语的应用”。

他善于向人学习,这使得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先前,他总是对自然现象着迷,当他遇到一些喜欢读书的人,他的好奇心才逐步转移到“人类智慧”上。一个姓文的秘书官带他领略过《辞海》的魅力。那秘书官说《辞海》是个宝贝,“天下什么东西都在上面”。秘书官还告诉他,报纸是了不起的东西。沈从文都信了。他从此对《辞海》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甚至在梦里都会梦见。他还和人凑钱订了一份《申报》,就这样,他的世界开始逐渐变得开阔起来了。

那时候,他能看到的“新书”不多,一般能借到的书只是《西游记》之类的“旧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暂时派去报馆做校对,里面的印刷工人给他介绍了一些“新书”。沈从文说:

“这印刷工人我很感谢他,因为若没有他的一些新书,我虽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我从他那儿知道了些新的……”

除了这个印刷工人,沈从文还很感谢一个统领官。那统领官是个极为勤奋的人,他每天都刻苦读书。不仅如此,他虽博学,却极其谦虚。沈从文说他这种精神,对自己有深刻的影响。

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沈从文朝着新的世界出发了。他的冒险精神、好强的个性,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将其带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他将在那里开启崭新的人生。

据学者考据,沈从文在这本自传中的叙述并非完全是客观真实的,但是“它却真实代表了沈从文童年与青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心灵变化以及他所作出的自我选择”。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原著。原著十分精彩,我甚至觉得似乎比一般的小说都要有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