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日常随笔记散文

大冶茗山印象

2023-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门桐梓

      最早知道茗山这个地方的时间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叶,那时刚参加工作,单位的一位领导及几位同事就是茗山人。他们说话虽然憋着普通话的腔调,但是还夹杂着浓浓的且很地道的茗山方言。而最早也是第一次到茗山确切的时间应该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次茗山的味道。

      那一次与同学加同事韩虹一起受人之邀来茗山给人帮忙办小孩周岁酒筵,在茗山待了三天两晚的时间。也就是那几天同是单位的同事,我和韩虹称他为老爷子的许老先生也特地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到茗山,我们俩晚上就是在许老爷子的老屋里休息的。许老爷子有着走南闯北的经历,老爷子平时就是一个豁达开朗、幽默诙谐之人,在单位无论是老同事,还是年轻人都喜欢与他打交道。没事时,特别是年轻人都喜欢围着他,听他天南海北地谈天说地,对茗山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那两天给我们讲了很多关茗山的轶事。不过那时的茗山还很闭塞,村落民居间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黑布瓦的平房,二层以上的楼房都很少见,公路也是简易的,从茗山到城关的车一天也好像只有几趟,且还有时间规定的,外出极为不便。那两天晚上,许老爷子给我们讲了一些有关茗山的一些奇闻轶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勤劳绝艳的仙女,名桃花,云游到大冶西部的一座大山时,见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竟流连忘返,便隐居在山中。桃花在山中栽种一株仙茶,仙茶开花之时,满山遍野清香四溢,人们称之为"桃花茶"。桃花茶引来了四方文人骚客。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黄州为官慕名前来品桃花茶。弘华寺长老一边给苏东坡讲桃花女的故事,一边煮桃花茶热情招待。苏东坡饮茶后,赞叹不已,挥笔写下五言律诗《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的原诗是这样的“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初缘厌粱肉,假此雪昏滞。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春来冻地裂,紫笋森已锐。牛羊烦呵叱,筐筥未敢睨。江南老道人,齿发日夜逝。他年雪堂品,空记桃花裔。”诗中有"茗饮出近世、空记桃花衣"等名句。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便将其前来品茶赋诗的这座山称为“大茗山"。不过诗中有两个地方有点出入,为此,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都不禁相左,所以也不纠结了,把这个事交给研究者们吧。

        那一次,对茗山的印象和对其他乡村的环境印象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早上出门不仅可以看到从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还能闻到特有的泥土的芳香,空气也是有味道且有些回味的。走在村里的有些年代感的民居,村道上偶尔有农人赶着黄牛或水牛从身旁经过,远处的田间地头已经有人在忙碌着。这时的阳光房屋间缝隙里射了进来,洒在民房之间的道上,而道边的野草上的露珠也乘机借着晨光展现着其熠熠折射之美,这也给早晨的茗山增添了一种现实与朦胧之美。这种美是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难一见的,也足以让人不禁会放慢脚步下来欣赏……这仅仅是当时的一点印象而已。

      后来,我们登山群里的同仁有一次也组群来了一趟茗山,那一次还专门登上了仰慕已久的大茗山。上山的路虽然崎岖,但也不是很难走,一路的风景也还不错。大茗山不高只有海拔三百多米,但在这块丘陵地段已是最高点了。站在山顶,向上可以看到本地最高峰七峰山的南岩峰,而山下的民居错落有致、田垄纵横阡陌的景象则一览无余;乡政府所在地已俨然变成一座有现代气息的城镇。而走在街道上则可以感受到热闹繁华的气息,居民的生活也已经融入进了城市的节奏。

        其实,曾经有一段时间一直在纠结外界为什么称茗山为大茗山,后来才明白这与茗山的历史渊源有关:这里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古至今的名人可谓璨若星河呀!诸如清朝名相余国柱、敖天印等等,足以让这里的人们引以为自豪。至于大茗山的叫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