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感情是靠日积月累的培养,不是嘴巴说的

《爱弥儿》这本书,闻名已久,但一直没有读过。
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在《爱弥儿》一书中,他大谈自己的教育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却送走自己的5个孩子。情愿在书中假定自己有一个名叫爱弥儿的孩子,却不愿养育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孩子······
他在书中说:“血肉之情一旦没有被培养成习惯,孩子没有得到母亲的用心照顾,母子间的感情在最开始的几年就会消散。”
或许这就是他没有养育自己孩子的原因???从小没有和自己的孩子相处,自然而然就没有感情。
亲戚家的孩子,从几个月开始,就丢给了孩子的奶奶带。孩子的父母两人,为了赚钱,远去外地打工。
每一年过年前,有了假期,才会回来十几天。春节一过,又去外地打工。
孩子十岁时,父母带着一个刚出生的弟弟回来了,说以后再也不走,留在老家工作。
每次父母让孩子接近她的弟弟时,孩子总会大吵大闹,说父母既然不要她了,为什么还要回来。
父母屡次跟孩子解释他们外出打工的无奈,但孩子却不听他们的解释,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漫长的十年,每年只能见一面。平时的电话,也是匆匆忙忙。老人带孩子,也不舍得让孩子随便用电话。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漠。
亲戚家的老人,家中还种着庄稼和一些家禽,能留给孩子的时间更少。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教会孩子应该如何面对缺乏的感情。
卢梭说:“孩子最开始的感觉完全是感性的,他们只能感觉出高兴和痛苦。他们既不会走路,也不会拿东西,他们需要很久才可能触景生情·······”
孩子虽然还小,但她会有感觉,她会自然而然地把经常出现在她面前的人,当作她最亲的人。父母虽一直说爱孩子,但一年见一次的感情,也很难让孩子放开心结。
祖父母只能给予孩子温饱,却无法给予孩子感情上的慰藉。
我们无法说孩子的父母就是错的,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孩子对他们的感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挽救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