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面对死亡
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的代谢也明显不如以前,就会特别关注养生,身体的变化以及不适。外婆的去世,让我有一段时间陷入沉思与焦虑,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之后越变越老的日子,如果我患绝症了该怎么办?如果到外婆这个年纪,让我这样过,我一万一个不愿意,那之后什么样的日子才算最好的安排?
稀里糊涂过了前半生,以前开玩笑说,我只希望自己到70岁,因为那个年纪离开刚刚好,现在算还有一个恰恰好的后半生。如今我是清醒了,知道怎样去过日子,而70岁,如果运动好,注意饮食作息,应该可以健朗,可以优雅的离去,就像如懿传中如懿那样安静祥和在躺椅中体面而睡去。我害怕全身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身体被左一刀右一孔,那样即便多活几日,我觉得都是一种侮辱,不是亲人对你的爱!如果爱,就平凡的日子里多一些关心,陪伴还有体贴!
今日,在热点焦点与痛点里读到的《不同的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医生是怎样面对死亡的?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深有感触,我认同这样有死亡质量的死亡。
201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为了避免治疗过程中噩梦的发生,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他们认为“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因为,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那一段焦虑时光中,在与好友的沟通中,我重新梳理了所有购买的商业保险,只留下自认为最经济实惠的,以应不便只需。
于是,在心中也与自己达成约定:
1、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亲人,多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尽量做一些,安静而简单度过余下的日子。
2、遇到天灾人祸,而医生回天乏术时,不进行无谓的抢救。
3、没有生病时,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爱人,亲人和孩子。
然后再安静中告别,骨灰洒落大海,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