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
关于作者
乔纳·莱勒,美国作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专业,获得了有着“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誉的罗德奖学金,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艾利克·坎德尔的实验室工作。他长期为《纽约客》《连线》《石板》等杂志撰稿,著有多本超级畅销书。
经过一番研究,达马西奥的结论是:感性和情绪是人类做决定过程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情绪,我们连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决定也做不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解释说,人类的意识包含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一个是有意识的理性思考系统,另一个是无意识的快速感性思考系统。有意识的理性思考系统是20万年前才最后形成的,而无意识的快速感性思考系统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了。
那么感性决策系统的工作机制是什么?简单一点说,我们的脑细胞会对我们周围的事物,不管是我们有意去关注的,还是根本就没有去关注的东西,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于一些特定的事情,还会关注下一步发展或给出一个预测,我们的脑细胞还会比较发展和预测与现实之间的异同,如果预测正确,大脑就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让你觉得很喜悦。如果预测错误,大脑就会立刻警觉起来,发出不舒服、有的地方不对劲的信号。
因为,人类只有感觉到了错误和失败带来的不舒服、甚至是痛苦,大脑才会去修正它的预测模式,这时才算是学习到了、进步了。
“损失规避”这种心理缺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发现的,他解释说,当人们在时间紧迫,又面对不确定的情形时,会依赖直觉,跟着感觉走——也就是走思维的捷径,不经思考,直接给答案。
这种状态叫“刻意冷静”,因为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保持冷静需要有意识的努力。刻意冷静之后,让脑细胞集中在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以这个为中心,再展开发散性的联想,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刻意冷静是人类理性思考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理性该如何控制感性,他说:“每个人都会生气——这很容易,但是为了恰当的目的,在恰当的时间,对恰当的人,用恰当的方式,生气到恰当的程度,这并不简单。”
心理学把想得太多太细反而出现失误的这种心理现象叫“思考过度”。事情通常是这样的:当某人很在意、很紧张自己的表现时,就会变得过度关注自己,过度关注细节,他开始检查最好是自动就能完成的动作。这种有意的检查对于任何正处关键时刻的人们来说都是致命的。
心理学家乔治•米勒认为,人类的意识脑在任何时刻只能容纳大约7个数据。人类大脑这种有限的理性运算能力也为人类做决定设置了陷阱。
比如说“心理账户”现象,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倾向于在脑子里把世界分成一个个的账户,比如说是记住吃一碗米饭而不是吃多少克米饭。
“锚定效应”也反映了大脑在排除无关信息方面的超级无能。由于我们大脑同时处理的信息极为有限,所以,我们所接收的前一个,或者说新的信息,会对后一个决定产生严重的影响,尽管前一个信息与后一个决定可能毫无关系。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大概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极度推崇,这句话是:“在大脑中同时葆有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因为,“明智的人懂得倾听大脑内部的争论”,思考自己的思考才是最高明的决定方式。
体会:
各种经典理论,非常好,举一反三。
感性和理性互相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