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90天往期挑战营读书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辛亥年的八卦|《辛亥:摇晃的中国》

2018-09-26  本文已影响17人  凯文讲书

1911辛亥年,武昌起义终于彻底撬动了摇晃中的清王朝,1912年的1月1日成了民国元年,清帝王朝结束了,中国2132年的帝制历史也宣告终结,它们在辛亥这年走进了历史。

辛亥年发生的一切,更像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戏。由于这段大戏既不属于清政府、也不属于国民党,更不属于新中国,所以各方都没有粉饰的需求,世人才得以了解更多的细节和八卦。

 -1- Who(谁是革命党?)

首先农民不是革命党,因为农民是不许革命的。就像鲁迅的小说,想革命的阿Q,偏又不许他革命。无论是立宪党人,还是革命党人,对于动员社会底层都没有兴趣,因为他们担心动员底层后像太平天国运动那样对社会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初,就对外国人讲,他们不需要群众的主动精神。因此革命党宁愿策动会党,利用黑社会,也不愿意动员普通的农民。

学生是革命党的摇篮!取消科举制度后,读书人突然没了出路,而参加新军、留学国外成了读书人的主要成长途径,学堂就成为了革命党人的摇篮。另外传统上,学堂是清正之地,跟圣人有关,大兵一般不敢轻易进来,在这里活动相当安全。即使官员到了学堂,也得把身段放低。旧时的官学跟孔庙一样,有牌坊有下马石,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到此下马轿”。

帮会是革命的先锋。革命党人生来是要推翻清朝的,他们看上了帮会。一来帮会有一顶若有若无的反清复明帽子,二来,帮会的确受到政府的压迫,也干点非法的勾当,具有第三社会的性质,有反叛的潜能。早在兴中会初期,孙中山就加入过海外的洪门,名分是洪棍。

立宪党人是革命的主力。清政府的假立宪真正伤的是立宪派的心,也正因为此,当革命来袭时,失望的立宪党人立刻投奔了革命党,并成为了革命的主力。

另外对于辛亥革命,沿海的都市与内地的城乡居民,反响大不一样。沿海都市的居民,大抵欢迎革命,但是,内地则不同。他们无论绅商还是平民,其实对革命并不感兴趣。只是,在革命到来之际,大势所趋,他们无力说“不”,只能应付。其实在很多人眼里,革命党,跟土匪乱兵没本质的区别。

-2- What(革命是什么?)

最早同盟会的革命口号是“驱除鞑虏”。但其实经过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满汉已经高度融合,这种口号更多的目的是挑起民族主义的旗帜。到后来革命就不再提“驱除鞑虏”了,1911年底孙中山宣布“五族共和”,彻底放弃了“驱除鞑虏”的口号。

初始的革命就是暗杀。1907年5月徐锡麟在安庆的起义就是暗杀恩铭;1910年1月汪精卫在北京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入狱;1911年4月,温生才手持五响快枪,暗杀广州将军孚琦;1912年1月,彭家珍暗藏炸弹,将良弼炸死;1912年1月革命党人在东华门暗杀袁世凯未果;连人们眼里温文尔雅的蔡元培,也在日本组织过暗杀团。相对于耗费钱财、组织困难的起义,革命党人更倾向于暗杀。原本对暗杀不甚热衷的黄兴,在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对组织起义心灰意冷,也转而期望暗杀。

革命最大的特征就是剪辫子。在清朝,造反者剪辫子从来如此。对革命党人来说,辫子一剪,逼你造反,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所以革命执行最严格的命令反而就是剪辫子。

后来的革命就是争地盘。辛亥革命也是群雄并起,大家逐鹿,大鹿逐、小鹿也逐。各地的革命党人原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部署,各干各的。动手早、动作快的,抢下了省城就是大都督,动手晚的就只能抢较大一点的城市,抢下来,对外也称都督。

革命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个抢椅子游戏。结果还出现了假公函成就江西都督、三挺机枪帮助李烈钧成为都督、陕西一省六都督、晚清赵大帅变奉天都督的闹剧。

革命到底是什么呢?革命之后,很多理想主义的革命党人,都感到特别的失落。怎么当初追求理想的人,见了官帽子就纷纷都变了,变得不认识了。同志之间的厮杀,一样刀刀见血。不少理想主义者甚至开始遁入空门,做了和尚、尼姑,伴着青灯黄卷,打发掉了余生。

 -3- Why(革命为了啥?)

革命的目标是“民族、民权、民生”,但又似是而非。

清末的预备立宪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和地方议会体制。

当时的中国,一共二十二个行省,由于新疆相当落后暂时不设,所以只先后选出二十一个谘议局。谘议局属于准地方议会,权限是议决地方事宜。但是,谘议局议决之事,必须提请督抚认可后执行,如果督抚和谘议局存在争议,可将议案交由谘议局复议,如果再不行,则提交资政院核议。谘议局和督抚之间,争执最多的,是预算问题。

资政院是国家的准代议机构,一共二百人,一半由各省谘议局推举,属于民选议员;一半由皇帝钦定,属于钦选议员。资政院与行政机关的分歧,最终交皇帝裁决。

1912年民国的第一届国会出现,参众两院共八百多议员,人称八百罗汉。

八百罗汉开宗明义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定薪酬。那时候物价低,每月八元,可以养五六口之家,一千元可以买套四合院。议员每年五千元的薪水,绝对成了京城顶尖的高薪阶层。加上刚进京时,议员多半未带家眷,于是,两院议员,就成了八大胡同的常客。

那时的人都还遵守宪法,袁世凯再凶残也要执行议会的程序。1913年10月,议员们忍饥挨饿,一整天汤水未进,到了半夜,总算把袁大总统给选了出来。一转身,袁世凯才卸磨杀驴,下令收缴国民党籍议员的证件,将他们赶出北京。没了国民党议员,国会达不到法定人数,从此就安歇了。而议会再次开会,得等到三年以后,袁世凯死了。

选举权只有士绅、商人和学生可以享有,一般民众又不在考虑范围。无论清末谘议局的选举,还是后来民国第一届国会的选举,农民都没有选举权。

因此革命说到底还是部分人的民权和民生。

 -4- How(革命只是个意外)

武昌起义是一场意外,还是意外里的意外。1911年10月10日夜里,武昌新军工程营发生的起义,虽有革命党的某些安排,但实际上只是士兵的自发行为。

意外之一人祸。武昌起义是清朝的湖北总督瑞澂和革命党人一起造出来的。10月9日这天,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试验炸弹,不慎爆炸。张皇的没出息的革命党人,把所有的名册、文告、旗帜甚至武器和资金都丢给了清吏,导致瑞澂全城大搜捕,多个据点被破获。

瑞澂和张彪将要按图索骥的流言,传遍了整个军营。花名册是革命党自己造的,谁知道那名册里到底有谁呢?不动也是死,动一动,说不定还会有活路。按一个革命党人的说法就是,“起义亦死,不起亦死,等是死耳,与其为瓮中之鳖,毋宁铤而走险。”这是一个兵法上“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局面,是一个典型的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势,这样的局面,士卒很有战斗力。

意外之二外财。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瑞澂留给起义者的,是一座有大量现金和武器的城市。

意外之三天时。当时立宪党人正对清政府假立宪充满绝望,他们的参与使得革命变得容易了许多,也温和了许多。以至于很多地方,革命几乎成了茶杯里的风暴,老百姓一觉醒来,发现唯一的变化是衙门挂起了白旗。

意外之四运气。满人在军事上,有两个人当是助力,一个是瑞澂,一个是荫昌。武昌起义时的湖广总督瑞澂,起义军的大炮一响,忘记了自己本职乃是武将,在督府围墙掏了一个狗洞,一溜烟逃到楚豫号兵舰上,摆出一个随时可以逃走的架势。而荫昌身为朝廷的陆军大臣,亲率大军南下讨伐叛党。一连十几天,寸土未复,寸功未立,眼看着全国遍地燃起烽火,坐待大局糜烂。

就这样在天时、运气、外财、人祸的共同作用下,武昌起义就稀里糊涂地成功了。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各省揭竿而起、纷纷宣告独立,清政府像被抽掉了最后一块抽板的大厦,轰然倒塌。

-5- How much(革命的花费)

革命也是要花钱的,没钱就没戏。帮会对革命和主义其实毫无理解,也没法理解。策动他们起义不难,等于雇人造反,钱在人聚,钱散人散。起义发动起来之后,当然还要按日发饷,发到每个人头。孙中山为了起义还特意换了好些零碎的港币。

革命党每次起义,都会在海外筹钱,筹够了才发动。为了革命但凡党徒有产业的,多半保不住。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因为支持弟弟革命破了家。而另一个革命富翁张静江,也因为屡次需索,累得在巴黎的产业,半死不活。1911年4月的广州起义,钱花得最多,各项开支前后共计耗费十七万元,

武昌起义发生前,孙中山正在美国筹款。但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内阁换人,山县有朋下台,伊藤博文上台,新的总理大臣改了政策,不主张支持孙中山。原来从菲律宾采购的枪械,也吃人骗了。于是预期的外援没有了,钱也没了,枪弹也没了,革命陷入了破产危机。

但是武昌起义竟意外地创新了革命经济模式。武昌起义是场没钱的革命,起义前,当地的革命党人为了弄钱,什么招都想过试过了。最后弄到手的,还就是自己同志刘公借口捐官,从家里骗出来的五千元。基本上,武昌起义就是一场穷革命,没花钱的革命。可占了武汉之后,藩库里却有四千万元左右的银子,真合算。

运动新军起义,比孙中山等人一贯的输入型起义,花钱买人起义要高明,算经济账成本也低得多。自武昌起义之后,穷革命的模式开始复制,各地的起义,基本上都是没本的买卖,而且大多都获利甚丰。清朝新政其间各地攒了点银子,就这样都留给革命党人花了。

革命也要租税。民众看来,革命就是不要皇帝。既然皇帝没有了,皇粮国税也就不用交了。但革命后的政府,由于军费开支迅速膨胀,大批的士兵招来了,如果不发饷,就会闹事,甚至兵变。因此军政府明令,凡是抗粮抗租的农民,一律军法从事,不加审讯,即行枪决。因此革命后的租税征收反而更严格了,并且随着革命军政府的膨胀,税赋还越来越高了。

————

《辛亥:摇晃的中国》,作者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说:“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的作品还有《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历史文化随笔《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

通过3W2H(Who、What、Why、How、How much)的分析,我们得以对辛亥那年的精彩八卦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细节请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