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道德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人生海海》读后
文学,终究是为人生的。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度过既短且长的几十年?怎样处理自我需求和他人标准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作家都要思考的问题。《人生海海》也是这样一部作品。
“人生海海”,即人生像大海一样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总是会起起落落,总是有很多不定因素。
主人公上校(因为敬佩,不愿称其为太监)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起起伏伏,既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也可以说是传奇一生:做过国民党,救过共产党;曾是炙手可热的特务,又突然被免去军籍、散尽荣耀成为普通村民;既遭他人嘲讽,又极其受人敬重......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体,也正是这种复杂与矛盾,作品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视角内涵。
掩卷而思,留在我内心深处的是真性情与道德的对立感。
很显然,麦加的这部小说不是弘扬主旋律的和平赞歌,也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浮夸演绎,而是颇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文中的英雄(我认为是英雄),不是一个高大上的完美形象,他曾经做过国民党的特务,和日本女人鬼混,可以为自己的名声而废了“小瞎子”。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充满了对红卫兵,以及那个时代的讽刺与否定。因此,本文的价值取向有非主流的意味。
在这里,道德标准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上校,是一个好人吗?这是一个最朴素、最简单的疑问。这个疑问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他的复杂性。从道德的角度来看,上校存着巨大的道德污点。他与日本女人打得火热,以身体作为自己取悦他人、取信他人的手段;和同村村民的女人乱搞,遭人唾骂;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混混“小瞎子”下狠手,使其终身瘫痪,人不人鬼不鬼地活着。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更不是什么又红又专的革命英雄。他做过国民党的特务,拒绝了共产党的邀请,政治考核明显不过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用一生捍卫自己内心的追求。他救死扶伤,敬重生命,因而多次主动请缨赴前线,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反对外敌入侵,痛恨无恶不作的日本人,因此,冒着巨大危险,打入日本人内部;他扶危济困,对于深处极度困境中的村民,总能伸出援手。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那个曾经追求他、爱慕他的小护士,无耻之徒的趁虚而入夺其贞操,嫁祸于上校,上校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名誉、身份、待遇等等。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单纯、善良、执着、真诚的追求者,上校既没有利用她的爱慕之心而巧取占有,也没有因为众多的失去而选择揭穿,只是因为,揭穿会给她带来更多的伤害。他选择的是坦然面对失去,风平浪静地隐瞒。真是海一样的胸怀,海一样的气度!
那么,上校一生守住了什么?他守住的是内心,是自己的是非观,是自己的真性情,是自己认为应该珍惜的东西。他投身战争,就奋不顾身;喜欢小猫,就视如子女;“父亲”是他的朋友,哪怕自己身陷囹圄也要想尽办法,为他洗脱冤屈之名。
正因为如此,上校成了英雄,成了生活中真实的英雄。有自己的性情,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的执着。他活的自由而快乐,不因他人的是非褒贬而改变,不因政党流派而动摇,守住了人生最真、最诚的东西。
反观小说中的道德派的代表人物“爷爷”,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脸的一本正经,满腹的经纶哲学,是一个有知识、善表达的长者。但是,他的说教是何等的空洞,要求是何等的虚飘,让我——成长中的孩子——都难以相信,进而质疑。更何况,这样一个有德的长者,竟然在最后,关系到自家声誉的时候选择了告密与出卖。纵然他也是无奈之举,但还是和上校的执着与坚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文中的我,则是一个巧妙的存在。小时候,生活在村子里、爷爷慈祥与道德的阴影下的我,自然和爷爷一样的视角,以简单而又难以站得住脚的好坏标准看待人与事;成长中的我慢慢产生了怀疑,走出了爷爷的金科玉律;有了海外经历的我,也有了另一个视角去看待世事,终于,他有了自我,有了真性情,对上校有了自己独立、真切、客观的看法,对其行人子之礼,为其养老送终。
最终,我完成了自我蜕变,脱去道德虚假,活出了自我。
读完细思,既感慨于人生之复杂多变,又感叹于为人之多元视角。也许正因为如此,生命的不同阶段,才会有不同的内涵,人的一生才有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一种感受进入另一种感受的丰富。
所以,人生几十年,虽短而丰富;虽长而不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