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正面管教,而是在......

2022-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馨韵珍Jany

2022年,严峻的新冠疫情下孩子在家上网课,我在家办公及做家务。每天琐碎的事情和因游乐场景区等不开放导致遛娃的局限性让我倍感焦虑,孩子的需求和情绪也是一天之内百变。

在读了《正面管教》《不吼不叫管孩子》《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等一系列育儿书后,最后才拿起了《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看这个标题,眼前浮现的是孩子在前面跑,家长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不加干预的画面,这不就是放养式教育吗?

然而读了几页后,就被书中的案例及育儿观点深深吸引了。案例中描述的都是每个父母都会遇到的再平常不过并且认为自己育儿有方的案例,如帮助孩子选衣服,安排孩子当天做什么,可能导致孩子依靠他人,失去自主性;创造条件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可能导致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奖励和惩罚都是操控孩子的方式,没有足够地尊重和爱孩子……

很认同中国区P.E.T.督导微微辣对这本书的评价:读《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看似有些清冷、有些距离,细细体会之下,却是温润如玉的感觉。其中有饱含深情的温暖、历久弥新的真诚,义无反顾的信任和全然负责的担当。

1.丰富详细的案例,手把手引导父母重塑育儿理念

2.引经据典地抛金句,句句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3.教育理念超越育儿本身,引发对生命本身的不断思考

一个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和体会,获取自身的经验,化为自己的生命财富;又或者是经由他人的分享,对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从而调整自己。

说到底,外在世界只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面镜子,外在并没有别人,有的只是自己。

P.E.T.父母效能训练

没有对错的评判,只有事实的陈述和真实感受的流淌

不越界,不评判,负责任,无伤害,一致性

能高高山头立,也能深深海底行。

一、不越界

“中国式越界”

真正的界限感是带着温度的,是源远流长的细水,滋养彼此的灵魂,因为当中充满尊重与信任。

拜伦•凯蒂在《一念之转》中写到,她孙子出生后没有呼吸,她说:“我很开心,我的孙子不必因为要得到我的爱而为我呼吸。他的呼吸是谁的事?不是我的事。不管他呼吸与否,我不愿错失他存在的每一刻。我知道即使没有任何呼吸,他也活了自己完整的一生。我热爱真相,而且以它当下的相貌来爱它,丝毫不受任何幻象摆布。”

在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安心分享给在座父母的是:请教会我们孩子生活,而不是生存。我们或许经历过生存,但今天的孩子,他们值得好好地生活。易经有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我看来,生活为道,生存为器。

有时候,我们错把投射当成爱,但这不是爱。真正的爱,伴随着觉察,有了觉察,才不会在心理上越界。

一生这么长,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是来自家庭的能量。学校解决的只是社会的需求,家庭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根本就是一道伪命题,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在阳光雨露、风吹日晒中,都能茁壮成长。我们的孩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成长是他们的必然,智慧是他们的本有。

克里希那穆提说:“真正的关怀就好比关心一棵植物,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可是如果你的孩子适应社会,就是在训练他们如何斗争,那么他们就会被社会宰割,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怎么还会鼓励他们加入这场人间的苦战?”

孩子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遭受一些冲击。只要父母不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投射给孩子,信任孩子自身的应对能力,孩子内在本有的智慧就会指引孩子进行自发性地自我修复。

与其去教育,不如去爱。因为孩子不需要教育,一个内在感觉安全、被接纳的孩子,会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来。

孩子没有不乖这回事,也没有所谓的行为偏差,有的只是我们还未了解的真相。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求,所有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如果孩子不被允许表达他的感受,由感受产生的情绪能量就会被压抑下来。

那些生活中的不安和焦虑,追根溯源,其实都源自童年里“很小”的事情,源自那些未被表达的沮丧、紧张和害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权意识是其发展安全感很重要的部分,属于孩子的东西,如何处置、要不要分享,都要尊重孩子。当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并感觉安全时,就会自发地分享。

爱尔兰戏剧家萧伯纳所说,想结婚就结婚吧,想单身就单身吧,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的。

要做到无伤害地表达,就要把语言中的攻击性去掉,把“你”改成“我”,把“评判标签”改成“行为”,把“指责”改成“感受及影响”。

所有的惩罚和奖惩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克里希那穆提在《唤醒智慧的教育》里说道:“教育最本质的起点和最终极的终点,是尊重生命和了解生活的全部意义。当我们抛弃想要孩子成为这个或那个的野心和框架时,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自己内在的智慧。”

凯蒂说,暴力只会教导暴力,焦虑教导焦虑,而平安则教导平安。真正的沟通,没有公祭日,没有伤害。

责任感能养人,而罪恶感能毁人。

托马斯•戈登博士说,感受和需求是沟通的两大基石。

生命是一趟不断前行的旅程,孩子属于明日世界,而我们的世界定会成为过去。纪伯伦说,你可以拼劲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送你艾尔菲•科恩的那句话: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我们通常都愿意向着光走,把阴影留在身后,但要活出自己,需要有转身面对阴影的勇气,在破碎中重生。有时快乐是肤浅的,但悲伤能带给你深度,去拥抱那些悲伤、愤怒和无助吧,因为它们跟喜悦一样,都是你。

一个人不会做对他没有好处的事情,他这么做,一定是从中得到了好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