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杂谈心情随笔以“纯文学”的名义

悲秋歌兮悲细君

2018-03-26  本文已影响195人  兰若_

悲秋歌兮悲细君

兰若

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位载入史册的和亲公主是汉代的刘细君。而刘细君的祖父,据说就是仪征庙山汉墓的主人,汉武帝时“江都王”刘非的儿子刘建,刘建因为谋反而死于非命,也把他的女儿刘细君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这是大家熟知的一段历史,在此不提。

作家周国汉老师的《张骞大传》里也提到了细君和亲的事,尽管只有一小段,但看到这里时,却又一次勾起我对这位两千多年前和亲公主的复杂情感。是因为她特殊的身世?是因为不远处的仪征庙山汉墓曾留有她亲人的气息?还是因为一个弱女子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别无选择的无奈?为什么想起她心头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痛?

在第二十一章《太液池·迎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汉武帝说:朕把你许配给乌孙王昆莫了,半年之后,你将远嫁乌孙国。细君,你可愿意?

刘细君说:孩儿遵旨,孩儿愿意。

……

汉武帝对李夫人(继卫子夫后汉武帝身边又一位倾国倾诚能歌善舞之美女,巧的是,这位李夫人与细君同岁----注)说:细君才十七岁……真舍不得让她远嫁乌孙,可是,除了她,再没有合适的公主了。

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正是在父母跟前撒娇任性的年龄。可是细君不是普通的女孩子。她由候王的公主沦为罪臣之女,因为和亲之事,再由罪臣之女升为大汉王朝的皇室公主,这种看似荣耀的身份变化的背后,是一个弱女子在强大的国家政治面前的服从和牺牲,也就是别无选择地要为父亲的叛逆承担“责任”。当然,当年人家汉武帝可能根本没这个意思。也许这只是我为刘细君鸣不平而找的理由罢。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理由多年来一直那么强烈地盘桓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刘细君和亲的乌孙国(今哈萨克族),是游牧于今甘肃敦煌、祁连山之间的民族。想一想,一个娇美的汉族公主,嫁到这样一个地方,更何况,所嫁的夫君昆莫,尽管贵为一族之王,但年已古稀,与其语言不通,与其情趣不同,谈何相亲相爱琴瑟合谐?而“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的异域生活,又使从小过惯汉家日子的细君公主寝食难安。故乡远在万里之外,亲人除了梦中相聚恐再也无法相见……这一切,使细君内心有着深深的哀愁和忧伤,于是她写下了中国最早的、也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边塞诗《悲秋歌》,抒发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情感。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据说汉武帝读到这首感情深沉的诗歌后也动了侧隐之心,每年派使者送去大量物品,仅此而已。

“爱情”这两个字,与细君而言,是多么奢侈而遥远!

真的就没有比刘细君更合适的人选了吗?当然不是。

其实刘细君自己也知道,一个罪臣的女儿,她不远嫁谁远嫁?没有赶尽杀绝已是皇恩浩荡,况且是以大汉皇室公主的身份而嫁,她除了“孩儿遵旨,孩儿愿意”外,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刘细君的这首以表达思乡为主题的《悲秋歌》,因为《汉书》的记载,流传了两千多年。它以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描写,深沉的感情,打动了每一位读到它的读者。我曾被它打动过无数次,每每读到,想到,或路过域内的庙山汉墓(“江都王”刘非及王后之墓),总要为两千年前从扬州出发,到遥远的乌孙国和亲的那个叫刘细君的女孩子而惋惜、而悲伤、继而泪洒衣襟……

刘细君的苦难远远没有到此为止。夫君昆莫怕自己年事已高拴不住细君的心,按照当地的风俗,欲把细君送给自己的孙子当妻。细君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文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有悖人伦的举动。痛苦不堪的刘细君上书“爷爷”汉武帝,想让汉武帝出面阻止昆莫的荒唐,可细君万万没有想到,汉武帝在回信中要求细君“从其国俗”……

细君彻底失望了。

彻底失望的细君只好改嫁给了昆莫的孙子,又一代的乌孙王。据说后来还生了一个女儿。细君牺牲自己顾全国家利益的壮举,当然换来了边疆地区的长久安宁,也给边疆带去了中原文明。

《汉书》上记载,细君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意改嫁给昆莫的孙子的。可是,谁又真的知道两千多年前细君的真实想法呢?只知道细君在乌孙生活的第五个年头,因积郁成疾,把生命永远留在了乌孙国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如果她生活得开心,又怎会有那首悲切的《悲秋歌》?如果她内心是快乐的幸福的,又怎会在花样年华命归黄泉?

不知为什么,想起细君,内心总隐隐作痛。是替古人担忧吗?

总觉得细君没有走远。每每路过仪征庙山那长眠着细君祖父的汉墓,似乎能从眼前摇曳的野花、耳边掠过的清风里,感受到细君当年来祭祖时留下的气息。那个文静典雅的公主,可曾也像一个可爱的邻家女孩,在山上采一束美丽的鲜花蹦蹦跳跳地从这里经过?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上,恍惚能看到和亲公主车盖华丽、妆奁丰盈的车队正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绝尘而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