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人生一世 忽一过若浮

“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语出《汉书 外戚传》。一名深宫女子能在正史传记中留下印迹,必有她的过人之处。班婕妤的留名,在于她的过人才华,以及进退有度的人生智慧。
班婕妤侍奉的君王是汉成帝,即使大家对他本人没什么印象,也一定对他的另一个宠妃赵飞燕有所耳闻。在赵飞燕和妹妹赵合德宠冠后宫之前,班婕妤是最受宠的。对这个既有美貌又有才学的妃子,成帝大为赞赏,与之形影不离,甚至命人特意打造了一辆更为宽敞的车辇,要与她同乘。要知道,按制而言,当时的车辇只能君主一人独坐,这是连皇后都没能享受的殊荣啊。出身大家,受到良好闺范教养的班婕妤拒绝了,而且义正辞严:自古贤君身边跟着的都是良臣,只有三代末主身边才带妃妾。太后知道了,非常欣慰,认为她有古代贤妃之风。可惜,成帝似乎并不想做圣贤之君,面对爱妃的苦心劝诫,恐怕悻悻然的成分更多一些。有时候觉得很多帝王其实是一生没能长大的孩子,担当不了天下家国的责任,做事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如果谁对他约束得多了,就起了逆反之心。加之当时虽实有日落西山之态,朝廷上下却仍沉浸于辉煌盛世的幻象中,多追求奢侈享乐,所以当成帝遇到身轻体媚,曲意逢迎又奇巧多姿的赵飞燕时,就把渐觉无味的婕妤抛至脑后。飞燕推荐妹妹合德入宫,齐心合力,把成帝拢在身边,同时打压其他嫔妃,后宫之中一片凄风惨雨。许皇后的反击仓促而笨拙,反受到了致命一击,被废为庶人,飞燕上位成为赵皇后,妹妹被封为仅次于皇后的昭仪。赵飞燕本来想连班婕妤一起除掉,好在成帝多少念些旧情,还肯当面质询,一番有理有据的辩解之后,总算有惊无险地过了关。
但毕竟灰了心,况且她又是饱读诗书、透彻人性的女子。盛宠之时尚能时时用前代女子的故事鉴戒自己的言行,不肯行差踏错,此次虽险险过关,却也知帝心难持、祸福只在瞬息之间。她不会,也不屑用尽手段去与飞燕之流争宠,只能退避。于是自请退居长信宫,陪伴太后以终年。

遇到这样的糊涂君王,再多的才华满腹,再多的温柔贤惠,都只能付之东流,空自嗟叹。宫门深闭,中庭独坐,对着遍生绿苔的石阶,望着满是荒草的院落,遥想当年的蜜意柔情,尽管一再告诉自己浮生若梦,淡然处之就好,心中总还是有幽怨的吧。于是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稿,倾诉自己无人在意的心声。留存至今的有三篇,最著名是即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团扇,这一当时宫妃仕女常用之物,在后代诗词中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盛夏得宠之时何等鲜洁明丽,光彩旖旎。一旦秋凉被弃,便置之角落,任其生尘。何等深婉的幽怨,何等绮丽的文采,如此绝世佳人,也不过在孤独冷寂之处零落成尘。

千余年后的纳兰性德,也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叹。这首词中提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不知有意还是无心,历史真是惊人的巧合。历来称赞女子体态,有“环肥燕瘦”之语,而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正像汉成帝对赵飞燕。安史之乱中,杨玉环被自己的三郎下旨自缢而死,而赵飞燕,也在成帝死于她的寝宫后悬梁自尽。成帝在飞燕之前有婕妤,明皇在贵妃之前有梅妃。梅妃也是才貌兼备的女子,遗有诗文数篇,最有名的《谢赐珍珠》,还由此衍生出词牌《一斛珠》。玉环的手段不似飞燕那样歹毒,梅妃的下场却比婕妤凄惨得多。据载,安史之乱玄宗出逃后,她死于乱刀之下。也有学者对梅妃其人是否真实存在有所质疑,其实,不管姓名为何,这样蕙质兰心却遭到埋没,甚至受到折辱迫害的女子,历朝历代,绵延不绝。
婕妤,并非女子之名,后宫嫔妃等级而已。时长日久,她的真实姓名已无从考据,只余清婉辞赋,诉说着红颜未老恩先绝的幽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