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写作交流简书交流互助圈

奥威尔,好威武!

2018-09-28  本文已影响29人  听万壑鸟鸣

这几天在看押沙龙的《奥威尔传》,看了不止一遍。实话实说,被奥威尔感动了。马尔克斯说:“趁年轻,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奥威尔就是这么做的。

佩服他特立独行的价值理念行为选择。他对权威和世俗的蔑视和抗拒不只是在心里上在学生期,而是落实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且坚持了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他无视世俗的成功标准。伊顿公学毕业后他不上牛津剑桥,而选择去殖民地缅甸当警察;他放弃编制内的高新安稳的工作而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贫困艰苦的写作。

佩服他对社会底层深切的同情理解和亲近。在巴黎追寻文学梦期间,身上的钱用完了,饿着肚子出去找工作;终于找到工作了,尽管是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洗碗工酒店勤杂工,和工友们一样欣喜一样庆幸;每天像包身工累得精疲力竭,仍和工友们一样坚持一样珍惜。从巴黎回到英国后,他本来可以接受亲友帮助而体面的生存却选择走进流浪队伍的行列。且回忆起这段岁月,奥威尔从来都没有后悔更没有因此自卑。

正是因为有了五年缅甸的工作经历和巴黎伦敦的“落魄”岁月,奥威尔才习惯一辈子的艰苦简朴的生活,即使有钱了也不屑世俗的享乐。

佩服他的人类情怀和人类责任感。他生活在民主自由幸福的英国却要投身与自己无关的西班牙内战;伦敦大轰炸后人们纷纷逃离伦敦,他却从乡下赶往伦敦,“我不能离开这里,当人们被轰炸时,我不能以走了之。”他是真诚的竭尽全力的帮助身边的人,甚至把食物分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之所以能写出《动物庄园》、《1984》也是因为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历史和现实证明,奥威尔不是瞎操心,而是有着先知般的先见之明。

佩服他对写作亡命般的执着。可以说奥威尔对文学是出生入死念念不忘辛勤耕耘鞠躬尽瘁。从小立下当大作家的志向后,一直都在为此努力甚至拼命。上伊顿中学时看那么多书是为了写作,年轻时选择缅甸也好到巴黎当洗碗工也好重新回到英国流浪也好,结婚后参加西班牙内战也好加入二战也好,种种经历或历练无论多么艰辛都没停止写作。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几乎是以与生命赛跑的劲头,埋头1984的创作,直到自己亲自抱着病弱的身体敲打完最后一个字才松了一口气。

奥威尔一辈子身体都不曾健康过,却对法西斯对专制对极权对谎言充满斗志,对人类充满关切,对写作充满热情。可以说,他是为人类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他是全人类的。他真诚、勇敢如同赤子,哪怕犯了错哪怕荒唐依然让你觉得可爱而不是可耻,若是行了善更会让你自惭形秽。比如,历次与战争有关的事,都是他自己主动想方设法前往,西班牙内战、伦敦大轰炸、接近尾声的二战,都在生死线上且还出现过生命危险,可他一点都不畏惧也从不后悔,他视为义不容辞——“这种法西斯主义总得有人制止它”,“当人们被狂轰乱炸时,我不能一走了之。”一个局外人(西班牙内战)、一个身体瘦弱的绅士、一个病人,却天生如此担当,你能吗?每当战争来临他都把自己当做敢死队员当做战地记者,不仅到达现场还要荷枪实弹去冲锋陷阵。

他的真诚也令人匪夷所思,在摩洛哥养病期间,他真实地向妻子表达自己的身体需求请求妻子满足自己的愿望;在伦敦轰炸时,自己都没什么钱也没多少吃的,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都倾其所有;保姆的小孩来家玩看到妻子留下的珠宝,他毫无保留的当做玩具送给了这个孩子。

他虽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不曾富有,甚至贫穷,但他从来不曾渴求过更多的物质享受,物质生活方面他是与生俱来又名副其实的极简主义,即使他有了钱也不曾在意过更不曾炫耀过令人眼热的钱。他在意的是思考是精神是人类的未来,他享受的是自己大脑的创造和洞见,他留给人类的也是他的大脑的结晶。

奥威尔,一个可敬又可爱的真人,一个伟大的作家。

奥威尔超凡的勇敢、洞见和持之以恒的执行力从哪来的呢?金字塔不是奴隶建造的,这句话或许也能从侧面解释奥威尔之所以成为奥威尔的原因之一。大英帝国的版图视野让出生在缅甸的英国人奥威尔从小就有一种大视野,加上奥威尔亲身经历的英国与殖民地缅甸天上地下的治乱落差、文明与野蛮的天壤之别,使奥威尔对世俗等级产生叛逆,同时对底层的苦难也有了免疫力,这也是他拥抱困苦以及站在苦难的肩膀上傲视世俗的深厚基石。有了这块基石,奥威尔才能义无反顾的拒绝偷生苟安,无视世俗的成功失败标准,一次次奔赴生死难料的战争前线,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用生命思考和写作。他所受的教育,尤其是在伊顿公学期间受到的教育,以及当时看的那些书(也是自我教育),也让奥威尔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视野和担当。还记得吗?战争爆发后,伊顿公学(大量学生都是贵族精英有钱人家庭)的学生和年轻老师纷纷走上战争前线,很多人都在战争中牺牲了,这是他们追求的荣誉。奥威尔,是那块土地长出来的一棵参天大树,也只有那块土地才能长出这样一颗大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