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读书浅浅迎新队员作品专题读书

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几个关键词的辨析与思考(二)

2022-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舒同学
关于家庭与家族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因为亲属的结构基础是亲子关系,家族是从家庭的基础上推出来的。而谈到家族与家庭的区别,重点在于“族”字。根据人类学对于“氏族”的定义,它指的是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

家族包括生育功能但又不限于生育功能。根据人类学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对于我国的乡土社会,由家转变为族离不开家的绵续性,它不因个人的成长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

家的延续性这一性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不论政治、经济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负担;另一方面,为了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在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关于乡村今昔人才的去留

晚清以前,基于落叶归根的传统,乡村社会一直保有地方人才。这些人物即使跃登龙门,也并不忘本,而且对于根源的保卫和培养时常也看成是一种责任。因之,常有一地有了一个成名的人物,所谓开了风气,接着会有相当长的时期,人才辈出的。循环作育,蔚为大观。

随着小农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洋文化也趁着经济形态的转变而渗透进来。可西洋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并没有搬过来,其表层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享受欲望倒是被学了来。

与之匹配的变化就是乡土培育出来的人已不复为乡土所用,这也是目前很清楚的现象。具体体现就是很多大学毕业后的失业青年,他们“已经回不去家了”是不愿,也是不能。

“不愿”指的是大学毕业后,即使没有学得什么技术和学问,可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却必然会起重要的变化,足够使自己觉得已异于乡下人,而无法再和充满着土气的人为伍了。

“不能”指在没离乡之前就有一股推开他们的力量,家人为他们想方设法实现离乡的梦,有的甚至为此卖了产业,借了债。大学毕业后,他们却发现这几年的离乡生活已把他们和乡土的联系割断了。即便肯屈就乡里,在别人看来已非昔比,刮目相视,结果不免在家里成了客人,无法在住下去,这个是从个人的感觉上所发生的隔膜。

我的思考

对于这一点,自己还是颇有感触的。尤其对于我们的父辈,他们在外面站稳了脚跟之后,因为父母与乡里的连接,他们也就成了乡邻的人脉资源和标榜的对象。村里找不到工作的后生通后父辈的关系而受到了外地乡贤的接洽。

对于我这一辈通过知识而走出乡村的人来说,即便到时候在城里找不到工作也是不愿意回乡的。以自己为例,一来对于家乡好多礼节和邻里已然生疏。虽然现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农村建设,可绝大多数农村还是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弃在了无人问津的角落。

说实话,就算内心向往着乡野田园的那种自由和洒脱,可我还是更贪图于城市的便利以及优质的公共资源。更何况,不为自己考虑,还得为下一代作准备呢。

二来家人也不愿意自己呆在农村。当自己凭借着读书一步步逃离乡村时,这已经成为了家人们在邻里间的某种谈资了。平常放假回去已然成了一个客人,啥都不让做,吃好喝足就行。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切断了自己与乡土的那最后一丝侥幸的连接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