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唱的姿态:作文活动与作文生活谈写作沉思和哲思

应试作文指导:是尊重原创,还是削足适履

2019-06-05  本文已影响146人  小苹果树
茅老师摄影作品

越来越逼近中考。多次讲作文。发现了命题作文的野蛮,应试作文的模式化。也觉得,这个作文真的不是讲出来的。现在学生致命的问题是缺乏积累,怎么办?还有就是审题技术操练不够熟练,怎么办?

什么“含笑奔跑的少年”,什么“这不是一件小事”,什么“与你有缘”等等,这是规定了作文的线索和内在逻辑,然后请君入瓮,所谓戴着镣铐的舞蹈是也!应试是什么?是削足适履,是机械训练,是枯燥乏味。

这是我特别拒绝的。我觉得,好的作文是自我的发现,境界的提升,是长出了的,而不是装出来的。

低级的写作指导是越讲越不清楚,越讲越不会写,为什么呢?因为过于强调模式化,没有真切的写作经验,所以不能同情,缺乏理解。

高级的写作指导是怎样的?是针对学生多一些提问,围绕话题多一些对话,不是教师的自言自语,不是范文的简单模仿,是对于孩子的多一些倾听,对于学生作文的多一些思考,发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深度而又连续性的思考。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走笔至此,我又想起了《核舟记》中的那一段话。一代微雕名匠王叔远,能够用很小的木材来雕刻成各种器物、人物和鸟兽等等的造型。这种“因势象形”的能力包括一种观察能力,一方面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象的观察,另外一方面是对于雕刻对象“径寸之木”的观察。当然,他手上技艺也非常娴熟的,所以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够妙手回春。

写作是技术活,写作教学也是技术活。教师对于习作所反映的各种问题,不简单否定和肯定,而应该结合习作者个人的性格和习惯的了解,开展“因势象形”的模拟和进一步指导。

2011年暑假,我在嘉善参加一个班主任研讨会。会后去西塘古镇采风,参观了某个根雕艺术馆。听导游说,这里的根雕取的都是囫囵的一头树根。进得馆内,有一些昏暗,但是那一桩桩陈列的作品却精神抖擞挺立眼前。据馆内人称,一座名为九龙飞腾的作品被称为镇馆之宝。我来到近前端详,这根雕高近两米,宽两米多,仿佛一座屏风屹立,它同样是一块巨大的树根做成。这样大根系在前身应该是一棵怎样的大树啊!

看着眼前神采飞动的作品,我不由想到了作文教学。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来自生活的历练,来自内心的涓涓细流?我一贯的主张是写作的教学需要的是因势象形的智慧。

“赋神因势得环中,还运神思鬼斧工。昔日风云藏地下,今朝气象动飞龙。”

应试作文指导:是尊重原创,还是削足适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