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疏解
《三字经》疏解
情境注解
大眼镜:小耳朵,上回《三字经》我们学到哪里了?
小耳朵:(背诵)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大眼镜:还记得是什么内容吗?
小耳朵:讲到了“六艺”中的“书学”,还有就是“汉字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
大眼镜:对了。那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吧。
小耳朵: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大眼镜:停,今天就学这么多。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小耳朵:“广学”是什么意思?
大眼镜:“广学”就是“广泛学习”。
小耳朵:“训蒙”和“训诂”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大眼镜:“训蒙”就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训诂”的意思是“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思”。
小耳朵:“明句读”的“句读”是什么意思呢?
大眼镜:中国古代的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
小耳朵:“小学终,至四书”中的“小学”是我们现在的“小学”吗?
大眼镜:不是。《三字经》里的这个“小学”是宋人朱熹、刘子澄编的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经典新学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意思是说:
假如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语言逻辑
这二十八句紧承前文,前文讲到“汉字演化的历史”。既然识字了,就可以“广学”了。因此由“若广学”引起下文。前四句用了对比的逻辑。对比的是“广学”和“略说”。接下来的八句写了启蒙要讲究的方法:“详训诂,明句读。”明白了字句的意思,懂得了句读,就可以“为学”了。“为学者,必有初”。怎么学呢?先学《小学》,此后才可以读《四书》。这里就引出了《四书》。从“汉字演化的历史过程”到“详训诂,明句读”;从《小学》至《四书》。这也都符合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然后分别按顺序介绍了《四书》。介绍了它们的作者,以及书中的要义。
经典启示
1、学习既要博览,也应专精。古今关于这个问题的名言已经有很多,如: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邹韬奋《韬奋文集》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清•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
2、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这些都是儒家传统的经典。这些经典作品中保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今天的学习者仍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