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而坚定地爱孩子

2020-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Selena_5b5g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一个时候:你正在讲一通重要的电话,孩子不停地喊你,你用手指示意他安静一会儿,等妈妈讲完电话,可是孩子并不理会,继续一声大过一声地喊你,甚至跑来你的面前,扯你的衣袖,跳起来企图抓你拿着手机的胳膊,更绝望的是他会情绪崩溃地大哭尖叫。

你会怎样呢?是不是挣脱他的纠缠,去另一个房间示意爸爸把孩子抱走;或者顺手塞给他一个玩具,希望换得片刻安宁;又或者干脆凶他几句,“再喊,妈妈把你丢出去。”用狰狞可怖的表情和恐吓威慑孩子,让他瞬间处于冻僵状态。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个时候:老大和老二争玩具,老大力气大,一把夺过去,老二眼泪博同情,哭得稀里哗啦。你听见哭喊声,从厨房走过来,一看这架势,心里明白了十之八九,上来就冲着老大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怎么能和她争夺玩具呢?你去玩别的,等会再玩这个。”不由分说把玩具没收了递给妹妹,妹妹破涕为笑,哥哥气鼓鼓地冲进自己的房间。男孩子这么小气,长大了哪里讨得到老婆哟?然后,你理直气壮地继续为家人忙活丰盛的晚餐。

你还有没有过这样一个时候:橱窗里的恐龙又一次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你告诉他家里大大小小的恐龙包括恐龙蛋都已经占领了整个房间,不能再买了。何况这个恐龙也没啥特别的,家里类似的恐龙已经不少了。孩子不依,不买不肯走,僵持不下,孩子开始耍赖,在地上打滚,拿捏住大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痛点,孩子得逞了,你一边付钱,一边没好气地索要承诺,说好了这是最后一个啦,行不行?孩子小鸡啄米似地点头,心里想着,今天最后一个,以后的以后再说。

如果你经历过上面的某个例子,那么今天我们直播间讨论的话题很适合你,我们这些当妈的,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历练成钢?都说孩子虐我千百遍,我待孩子如初恋。每个妈妈都感同身受,纵有千言万语,也道不尽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啊。

我们说要温柔而坚定地爱孩子,可我坚定的时候都是严厉的?这要怎么破呢?

首先我们要理清温柔的含义。温柔不是没规则,而是要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心中没有情绪。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会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没情绪,怎么可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动机。”我是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的,不管孩子的行为是什么,我们要透过行为,看到他的动机。只有看见了孩子,你才能理解孩子,接纳孩子,从而做到温柔。

前两天我们家孩子排队洗澡,妹妹先到了浴室,于是我就让妹妹先洗,哥哥生气了,抱怨妹妹洗得慢,等我们从浴室出来,哥哥还像只气鼓鼓的青蛙,也像只小刺猬,不让我碰他。到了浴室,哥哥不脱衣服,也不刷牙洗脸,完全被情绪控制着,各种不配合,他的动机无非是想早点洗完澡,不愿意等妹妹。于是我对哥哥说:“你说得太对了,妹妹就是慢,洗个澡花这么多时间,我在旁边等得也是着急啊!”表现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哥哥的感受得到了认同,愣了一下,然后跟我说妹妹在幼儿园也很慢,画画慢,搭积木慢......话匣子一打开,就开始滔滔不绝跟我描述妹妹的各种慢,我很认真地听着,你一句我一句聊开了,不知不觉孩子就把澡洗完了,我看他没了情绪,就说:“妹妹的确很慢,可是刚才她在洗澡的时候,我看见她很努力地加快速度在洗,嘴里还说,哥哥在外面等着急了,我得快点儿洗。你看她很想改变自己的慢,我们能不能原谅她,一起帮助她呢?”哥哥点点头,一出浴室便跑进房间,没事人一样,又开心地玩到了一起。

我们扩展一下,这个例子,除了看到孩子的动机,我还认同了孩子的感受,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如果有时候你搞不清孩子的动机,那么就直接运用认同孩子感受的技巧,同样能和孩子达成有效沟通,做到温柔。这一点上我们常犯的错误有两种:要么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比如说,孩子跟你说,妈妈,我种的小豆芽死掉了,你可能会说,没关系,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周期,这就是忽略孩子的感受;要么就是给建议,而往往这个建议并不是孩子需要的。你可能会说,没关系,我们再种一棵吧。这两种说话的方式都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认同他的感受。会让孩子觉得你不能理解他。

面对孩子,特别是孩子引起自己的情绪时,多半是因为不敢去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内心无助无力不愿意承担,把孩子变成自己发泄的工具罢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每当孩子引起我的情绪时,我就会向内去觉察一下,为什么我会有情绪?我不能接受的是什么?或许是一些限制性的信念,或许是自己儿时的某些创伤性经历,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快速地梳理一下,我的做法是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再处理信念。

孩子第二次打碎番茄酱瓶子的时候,我发了火,看见满地碎玻璃的那一瞬间,我内心的小火苗蹭蹭蹭地就窜上了头,一顿嘴快之后我终于拉住了缰绳,一边收拾残局,一边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情绪?表面上是不愿意收拾满地的番茄酱和碎玻璃,太难收拾了,四溅的碎玻璃遗漏一丁点儿,都可能扎进脚里,孩子有过这样的经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儿时,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一个错误时,妈妈的不接纳,不允许,她对我的抱怨指责在大脑深处形成印痕,孩子的行为启动了键入键,我完美且无意识地复制了妈妈曾经对待我的记忆。

孩子是来成就我的,他帮我找到了深埋内心的创伤,给我疗愈自己的机会。孩子能犯错吗?所有妈妈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能,犯错给了我们接纳孩子的机会。孩子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吗?理性上可能我们的回答依然是能,但感性上,如果你和我一样容易起情绪,那么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此刻你头脑里出现的是什么画面?有没有妈妈当初责备自己时的场景浮现,答案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你若愿意面对,便可以疗愈自己,这恰恰就是孩子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者你可以这样想,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摔倒,那时候的你会因为孩子走不好路而生气吗?没有吧,你总是无限温柔地赞扬并鼓励孩子,孩子从你的表情中感受到了满满的爱意和力量,即使摔倒,他依然敢踏步前行。为什么当他大了,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就难以接受呢?孩子没变,是我们的要求提高了。

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需要去接纳,甚至适当地先顺着孩子走,然后再引导。顺着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纵容他,而是为了把孩子引向更高处做铺垫,以退为进。

有时候妈妈们会遭遇孩子说谎的经历,特别是小龄孩子说谎,会让父母特别紧张,担心孩子长大了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满嘴跑火车。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滑坡谬误”。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发生了A1,接着就会发生A2,再发生A3,A4......问题在于,每个“坡”的因果强度不一,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非必然,有些因果关系相当微弱,有些因果关系甚至是未知或缺乏证据的,因而即便是发生了A1,也无法一路滑到An。

孩子撒谎,我觉得没必要去直接拆穿他的谎言,因为这么做,只会让孩子窘迫,行为上是进一步把谎言再编织漏洞少一点,真相隐藏地更深一些。那么,不拆穿谎言要怎样做呢?我们不妨先去搞清楚孩子说谎的动机:有时候孩子说谎是因为害怕责备,不敢承担后果;有时候说谎是因为求关注,求表扬;有时候说谎是因为孩子太爱我们,不想我们失望;有时候说谎只是想偷个懒;甚至有时候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只是我们误以为孩子是故意说谎的。不管什么原因,我们的身份是妈妈,而不是审判官,目的是要和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让孩子们愿意和我们说实话,说心里话。如果孩子真是闯了祸,而且也不是他能承担的,我们做父母的也可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去协助承担,至少孩子可以道歉,我们进行赔偿,从而教育孩子如何承担责任和后果。这件事可能目前看起来大,但在孩子的一生中,它只是一粒种子。

我们说看见孩子的动机,接纳孩子,理解孩子,不起情绪就能做到温柔,那如何做到坚定呢?回到一开场的买恐龙的那个例子,我记得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也有个类似的案例,是说6岁以前给孩子做克制任性的训练,和我们这里说的坚定就有异曲同工之意。她给了一个解决方案,分享一下:孩子在地上打滚,把他抱回家,抱到卧室里,因为卧室没什么危险,然后你就单独留在卧室里陪着他,不要打他,也不要骂他,任他哭去不管他,切记不要说教,孩子在情绪上,你说什么都是噪音,为什么陪着呢?因为他是哭给你看的,你就得看着。等到孩子哭得精疲力尽了,你递给他热毛巾擦把脸,给点关怀,孩子误以为妈妈回心转意了,你就问孩子还哭吗?还哭接着哭,妈妈继续陪着你。你不用起情绪,用这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传递给他,妈妈对于你撒泼,是不会让步的。闹这一次,他就会知道,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妈妈是讲原则的人。

有时候我们会不耐烦不接纳孩子的探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培养起面对困难的耐性。没有面对困难的耐性背后多半是自己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允许和尊重去不断犯错尝试想办法,也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大多时候可能被父母强行打断或者替代去解决问题了,甚至还被训斥“真没用”之类的,所以,孩子的独立性和勇气难以培养起来,面对困难的耐性也往往培养不起来。

我家孩子的外公外婆回国以后,孩子们日常多了一件事,那就是洗碗。起初有新鲜感啊,抢着洗,几天不到就告诉我,妈妈,我不要洗碗了。问孩子原因,孩子表达不清楚,自然是畏难,偷懒。于是我就说,这样吧,以后所有的碗都是妈妈来洗,你们兄妹负责做饭,一起做也可以,一人做一次也可以,就像妈妈为你们做饭一样。孩子马上就说了,我们不会呀!不会可以学嘛,洗碗不也是妈妈教会你们的吗?孩子们精着呢,我们还是洗碗吧!

孩子洗碗是可以把自己逼疯的节奏,他洗碗得手把手教吧,自己会洗了,也要花很多时间,还常常洗不干净,你在旁边陪着,心里直痒痒,恨不得自己上阵,三下五除二搞定。即便这样,我依然坚持这么做,因为我看中的是洗碗背后的价值,洗碗既是培养孩子能力和心性的过程,也是在磨练自己。或许你会问,洗个碗能培养什么能力?这学问就大了,洗碗需要统筹力,思考力,独立性,协调力和踏实的品格,桌上地上都有饭粒儿,先擦桌子还是先捡饭粒儿?先洗饭碗还是先洗菜盘?对于个四岁的孩子,遇到一个大的重的碗,或者是锅,拿不动,怎样把它洗干净?洗完碗筷怎样收纳?水池的残渣和台上的积水如何处理?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做同一件小事,能否甘于平庸,修长远心,沉稳踏实?这个过程中,坚持下去,孩子收获的是优秀的品格和面对困难,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的习惯,洗不干净重要吗?打破碗盘重要吗?who care? 对于妈妈来讲,磨练的就是忍住不要动手替他做的冲动,懒妈才能培养出能娃。

教育不仅在书本里,课堂上,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完美的父母,就不要期待完美的孩子。做父母的需要放下自己的各种标准,温柔而坚定地去爱孩子,无形当中,就会教会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情感,管理情绪。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为人父母的我们都值得为孩子的幸福童年努力修炼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