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搞懂一家公司 白洋 得到APP
1.研究公司需要的宏观视野:
宏观环境两个层面~趋势(有领先指标“如老龄化”+符合常识“如消费升级”;只关注长期明显的大趋势)与周期(周期性行业如“房地产、汽车、资源品类”+非周期性行业“生活必须品+非主流产品+口红效应”);
判断公司对宏观的敏感性:提供原材料+工业品+非必需品(敏感)+必需品(不敏感);对宏观敏感的,分析宏观经济,对宏观不敏感的,直接分析行业与公司特性,对中间部分,宏观好未必好,但宏观差易被波及,因此需关注下行风险;
2.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赛道多宽):
三步法测算行业空间:a. 通过行业核心问题定义行业商业模式~“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 三种行业模式~改造传统行业(改善某环节效率)+ 替代传统行业(线下搬到线上)+ 创造了新产品或新模式(如滴滴专车) -> b. 两角度找到行业驱动力~供给创造需求 (供给驱动看产能,如iPhone),还是需求带动供给 (需求驱动看天花板,如汽车) -> c. 通过a+b构建行业空间的分析框架后,找到行业关键领先指标~改造型(行业所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 替代型(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渗透率”)+ 创造型(取决于它自身解决了什么样的“新需求”与“产能限制”);
行业规模=销量x单价 ;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3. 判断行业所处阶段(赛道多长):
两个规律:创新扩散(技术相对成熟后~市场接受的“起飞点”10%~25%)和技术成熟度(新事物~玩家离场后通过新技术再腾飞);
判断发展阶段的方法~确定行业潜在空间 (对旧行业的渗透率多大)-> 搜集此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判断它是在上升期、平稳期,还是衰落期-> 它在当前的位置可能还会待多久,是什么因素会导致下一个转折出现(突破关键技术与突破临界点);
窍门~“M”形曲线的左半边看关键技术的突破+右半边看渗透率的突破临界点;
4.搞懂行业竞争格局(赛道多平/谁能领先/多少能属于公司):
从行业规模与发展阶段看竞争格局~行业规模决定了竞争的激烈程度(规模越大,玩家越多)+行业发展阶段影响竞争格局(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同,高速发展谁都有羹吃,增长稳定比拼精细化运营与效率 + 高速发展期,领先者可能被颠覆);
从行业特性看“终局”或“中局”~马太效应一家独大(微信)+双寡头或多寡头的平衡(视频网站)+相对分散百花齐放或者各领风骚数年(游戏);
动态看竞争格局~“终局”也可能是“中局”(方便面VS外卖);四角度看竞争格局(狭义竞争)~规模决定多少竞争者(迟早要来或为何不来)+发展到啥阶段(供求平衡/发展快慢)+行业特性(垄断/寡头/多点竞争)+竞争态势是否平衡(潜在平衡破坏者);
从产业链博弈看(广义竞争)~产品与渠道是产业链博弈两大因素(产业链之间瓜分价值);渠道为王(产品同质化严重/门槛低/玩家多,如雨伞VS.淘宝/苏宁)+ 产品为王(独特产品,如影视剧VS.视频网站)+ 兼具产品和渠道(迪士尼/新闻集团);产业链角度三考量(产业链图+每环节的拥挤程度与议价能力+拥挤环节是否同质化)
5.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赛车):
两角度分析商业模式~提供啥产品+解决啥问题;
公司的收入公式找出商业模式里的核心驱动指标(几个关键指标相乘;去财务报表查/第三方资料/上下游估算);核心指标带动多数指标+新动力指标接力衰退指标+全部指标衰退需要寻找新业务 + 多元转聚焦(砍掉效率低业务);同质化的竞争里的商业模式~单纯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的好坏,不体现竞争力的强弱,运营、执行、资本和运气都是影响因素(如摩拜单车);
战略定位不同的商业模式可以后发制人(如定位相对恒定机票的“去哪”抢夺“携程”份额)
6.找到公司的护城河(赛车性能):
无形资产(品牌与专利,品牌与行业划等号,如可乐/Google)、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如共享单车<“双边经济模型”如滴滴<“网络效应”如微信)、用户转换成本(转换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先发优势的稳定性,如office)、产品成本(规模效益/先进技术/长期建设)、低利润率(吓退对手/前端低利润率带出后端高利润率,如小米);
护城河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疯狂创新的特斯拉);用财务数据支撑护城的河判断:品牌VS更高的定价和更低的销售费用、规模效应VS收入增速快于成本增速/利润率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转换成本VS较高的重复购买率和较低的营销费用、成本优势VS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费用率;
关注“用低利润率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玩家”
7.洞察公司的“人”和“制度”(赛手):
广义的赛手指公司的管理层与管理制度;一级市场(新兴行业/创业)看重人的作用+二级市场(成熟行业)更看重制度;通过公司管理层在各个场合的发言与媒体报道拼出~管理层究竟是怎么对行业的趋势做出反应的(有前途的管理层引领行业+普通的积极应对行业热点+较弱的与往年无差别)+管理层的基因(激进or沉稳/大局or细节/言行是否合一)+管理层对风险的预判(洞察的风险是否先于市场)+ 通过36氪/IT桔子/企查查/天眼查了解股权结构(核心人物持股+重点员工持股+公司的投资人等情况)+牛人都往哪个行业跑;
好的管理制度,首要就是要避免或解决组织过大带来的低效;衡量公司管理制度的好坏的方法~观察企业文化(如狼性/强执行力)+跟踪公司人效比(人均销售额or业务量); 公司发展到最后,是业务规模扩张与组织自我进化之间的赛跑,也就是说公司的管理制度,决定了一个公司所能到达的最终高度。
8.方法论和总结:
七个锦囊~第一,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尽可能详实的信息~搜索引擎里加上“报告”“研究”“分析”“专题”“案例””PDF” + 微信搜索+财务分析) + 第二,将你的思考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关注历经时间考验被验证过的思想,而不是快餐式的时髦商业理念);第三,推己及人的方法能帮我们真正理解一家公司(从你自己的公司和行业开始锻炼分析);第四,保持用最基本的方法寻找答案(大道至简,不能用朴素简洁的话语找到的答案就不是好答案);第五,尽量不要预设结论(让第一印象or所持股票影响了你后续的判断);第六,有框架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框架(商业市场,并不存在一个精确预测的模型);第七,集中精力办大事(除了碎片化的前期准备,需要拿出相对整块的时间和集中的精力去分析);两建议~这套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框架里给出的具体方法也不是完全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