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1:沉默的大多数
今天看《关键冲突》的时候,中间的某些案例刚好匹配今天在处理的事情。比如我们和他人达成共识需要对方配合做一件事,但对方一再推迟,我们只选择默默承受。此时,我们因为避免冲突而在保持沉默。
沉默是件好事吗?
再举个例子。比如排队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吃饭排队、买票排队,进出地铁排队,去游乐场排队。当然,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老老实实地排着队,但是突然有个家伙径直插队到你前面了。你会怎么做呢?你会直接强调对方的错误,让他站到队伍后面去,还是保持沉默,避免和对方正面冲突呢?
《关键冲突》的作者团队曾经做过实验,他们安排人故意去插队,结果发现面对插队情况,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对。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保持缄默,有些人会对这些插队者侧目相向,或者和周边的人窃窃私语议论这个插队者,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是依然没有人直接站出来指出。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比比皆是。员工经常迟到早退,我们有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想引起冲突,选择沉默;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易合作的人,我们可能选择随便他去,避免冲突(脑子里突然想起一个相声:我惯着他);看到别人工作中没有遵守相应的规则,我们也很有可能选择沉默,不愿意和同事起冲突,也觉得这件事和自己没有一毛钱关系。
当然,这些事情暂时不会引起大的事故。但是也有结果很严重的。1982年1月13日上午,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坠毁在连接华盛顿和弗吉尼亚州的大桥上,机上79名乘客只有5人幸运逃生。经过调查,这起事故的原因是飞机起飞前机翼上积累了大量冰块。当时,副驾驶注意到并提出了这个问题,但由于建议被机长忽略,再加上她不敢和对方当面冲突,最终74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地消逝了。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不久发生巨大爆炸,事件震惊了整个美国。后来的调查表明,有几位工程师曾对O型密封圈的质量感到担忧,但由于害怕被上级责怪,最终他们选择了沉默不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在特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人时候,我们都不愿“找麻烦”。不愿给同事、领导、下属、朋友,甚至不愿给插队者找麻烦。
比起抱怨,沉默更可怕。
如何在冲突面前保持自我,迎击冲突呢?《关键冲突》里给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确认沟通的主题。在开口之前,先确保和对方思考的是同一个话题,也就是沟通的主题是什么。这包括未实现的承诺、未完成的目标以及错误行为。这时候千万不要兜圈子。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只有两种解决方式,要么保持沉默,让彼此表面上一团和气,要么坦言问题,直接伤害对方的感受。所以,我们可能会把这者结合起来,让问题看起来没有那么残酷,先说一段好听的话,然后指出问题,再说一段好听的话。(哈哈,这像不像汉堡包结构的表达方式?)还有人会打哑谜,用各种动作来暗示,或者旁敲侧击,让对方猜测,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正面冲突。我们常见的语言就是,“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不太清楚,是因为........?”“不是,你好好想想。”这种打哑谜的方式毫无效果。
所以,简单一些,直接表达出来自己要沟通的主题。
其次,开启解决问题对话。先创造出安全的开场白,贸然指责、情绪失控、点名道姓都会让自己失去解决问题的有利局面。这时候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让他感受你了解对方的处境,希望找到彼此之间双赢的解决之道。比如“我们之间就XXX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现在频繁出现问题,这中间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在这里注意陈述事实而不是表达情绪。比如我们的时间点推迟了三次,从X推到了X。还有避免使用反问句。比如把“你不是说过......吗?“换成”我们都同意......"。
最后,帮助对方付诸实践。很多时候人们因为两个原因不去做一件事情,一个是能力问题,一个是动机问题。先解决动机,再来谈能力。这时候有些方法不可取。比如“看在我的面子上,你今天赶紧做完吧。”或者“如果你不XXX,你之后就别来了。”在或者“如果你做完了,我给你XXX。” 这时候,可以重新说明你的要求和具体原因,重新把之前的共识拿出来讨论,再提供支持给对方,解决能力问题。
回到前面的问题,面对冲突,可以尝试勇敢一些指出来,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制造新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