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

浅议孩子们的诗

2018-02-23  本文已影响15人  妍62926

    近日,微博和朋友圈又被刷屏了,不过这次刷屏的并不是时政新闻或居民热点,而是由一群3~13岁孩子所作的诗。孩子们的诗句不像知名诗人所作的诗句那般词藻华丽、入木三分;而是朴实无华,温暖纯粹,给予人以心灵的启迪。使人们的心中暗自感叹:这不就是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的诗句么。似乎孩子的纯真文作更能给予身处喧嚣之中的人以心灵的净化。那为何人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升反降,反而不如孩童呢?有的人认为是孩子的天赋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有的人则更倾向于社会压力和中国式教育等因素,大家对此众说纷云。

    《孩子们的诗》由路金波先生整理并出版,其中收录了70多首小朋友写的诗,诗歌里面充满童真童趣。曾有人形象地说过:“面对这些诗句,我能做的只有张大嘴,吸进软人心肺的纯净。”可见《孩子们的诗》反响之大。里面的小诗人们也每每被人夸赞。其中8岁的小铁头所写的《原谅》读后使人仿佛沐浴在春天的怀抱中;7岁的姜二嫚所作的《灯》读后使人仿佛沉浸在黑夜的静谧中;8岁的谢欣所写的《皱纹》读后使人仿佛遨游在大海的胸膛里。小朋友们所写的诗句纯粹温暖,没有任何的刻意,但是其创造性和文字的张力令人震惊。在其创作的背后,不仅仅是其自身努力和天赋,更多的也是离不开父母的循循善诱。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家长看重的是孩子们的“解题能力”,而不是创新能力,甚至有时候会打压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当小朋友在拆卸、组装玩具时,父母总是会强调孩子按照既有的模型进行操作,当他们进行天马行空的自我创造时,家长会制止或严声呵斥。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们的诗如此受欢迎。当代的人们在这些诗里面读到了孩童的纯真与创造力,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据报道,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和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多所学校1300多名少年儿童送作品参加比赛,结果两个组冠军、亚军、季军都与中国孩子无缘,最终仅获得了一个带有鼓励意义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极富创造力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竟然如此黯然失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认为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法,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可以归纳为12个字,那就是: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反观国外父母的教育,则是强调孩子独立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所以每年的诺贝尔奖大都被英国、美国、德国的年轻人收入囊中。因此中国的父母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了。

    说到家庭内的因素,不由让我想到社会上的一些因素。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他们身上的棱角逐渐被打磨掉了,变得听话懂事。可随之失去的还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试想一下,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表扬哪类学生?答案毫无疑问就是“好学生”。可是这个好字如何界定呢?答案毫无疑问就是做题能力和懂事听话。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发展,孩子们纷纷都效仿“好学生”。疯狂地刷题,在老师面前听话懂事,逐渐失去创新创造能力,成为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宝宝。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的世界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前几名都是中国小朋友,而菲尔茨奖与中国人无缘。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对孩子强调的都是刷题能力,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在周末的时候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以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实际上呢,孩子早已远远地被甩在了起跑线外。因此我认为社会因素对孩子创造性的影响不容小觑。只有合理地排除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创新创造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     

    《孩子们的诗》中的小作者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大多数人眼前一亮,将人带入如梦如幻的梦境,也使人深深地意识到创新创造能力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啊!国家的财富是青少年,青少年的财富是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

                    □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类172 廖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