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梦想,人就没有向上的力量;没有挫折,没有面对挫折时的坚守,人
经典的意义不是让人读 而是让人学以致用
XUE MO
“ 坚守”
在民勤的传统中,老百姓非常注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养骆驼;二是读诗书。养骆驼是为了活着,读诗书则是为了明理做人。这说明,在民勤人眼中,明理做人和活着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他们不会因为环境的严酷和经济的匮乏,就用所有生命去赚钱、去谋生,他们有诗意的向往,有灵魂的渴盼,不会丢掉精神去追求欲望、满足生存。所以,民勤才保存了很好的文化传统,也有了一种别处没有的氛围。
最让我们感到温馨的现象之一,就是在这里看到了老年人组织的诗社,不管这个诗社的发展如何,能不能真的保存一些文化,它都会让你觉得很美。因为,这些老年人经历了大半个人生,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到了最后,他们选择的仍然是诗意和文化。这说明,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打碎他们的梦想,他们的灵魂始终是鲜活的。
活着的灵魂,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不来西部,不了解西部文化,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块土地的独特。我们见到了很多无私奉献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将生命投入了对信仰和文化的守护,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比起世界上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都显得太平凡了,但他们的行为传承了一种文化的大美。
我们这一路走来,发现文化和文化之间的区别太大了。而且,我们悲哀地发现,善文化、善现象、善行为默默无闻,甚至正在走向衰弱,被另一种东西所代替,其他文化却飞快地发展着,比如商业文明。
排斥商业文明是不对的,因为时代在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是大势所向,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抗这样的潮流,但我们应该展示善文化的美好和存在,发掘善文化中能够与时俱进的基因,让世界发现,商业文明和大善文化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虽然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因,但两种基因并不是不能相容的,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其实完全可以制定另外的一种目标,或是给自己树立一个善的坚守、一种更大的意义。
就像日本的稻盛和夫,据说他是金融界的奇人,经营着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还在接近八十岁的时候,零报酬出任日航CEO,领导已经破产的日航走向重生,他一直以来的经营理念,就是利众。他认为只要真心利众,而不是一味利己,冥冥间就会有大力相助,帮助企业成功。事实证明他成功了,那么他的经营理念就定然有其过人之处。虽然有人认为,稻盛和夫的成功只能证明他自己,不能证明他的理念,因为别人不是稻盛和夫,没有稻盛和夫的素质,所以效仿他的经营理念,也不一定能成功。这也是有道理的,单纯有理念,而没有个人的修为,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总是说,作家的修炼,最重要的就是人格的修炼,企业家也是一样。没有稻盛和夫的心,就没有稻盛和夫的成功,不管机械化地模仿再多的东西,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效仿稻盛和夫的人,最重要的不是效仿他的经营理念,而是效仿他的做人,做个利众的人,有一颗利众的心,他的经营理念才会适用。否则,冥冥中即使有大力,也是不会眷顾你的。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在民勤一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很令人惊喜的画面:那里的教学楼前面,竟然有一排喷泉,不停在喷水,操场上还放着柔和的音乐。整个氛围,显得温馨而诗意,不太像沙漠小城的学校,倒像是南方的某所学校了。很多孩子围在喷泉的周围,开开心心地欣赏着。这是一所花园式的学校,很清凉。虽然民勤有很多地方都建设得很好,但学校里的这种美,仍然给了我们一份感动。因为,修建这所学校的人,把民勤最稀缺、最美好的景观放在了这里,这说明,他们对这里有着很高的期待。他们也知道,这里的孩子一旦成才,就会离开故乡,去另一片天空飞翔,但他们仍然把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些孩子——这里不但有喷泉,学校后面还有一个巨大的操场,上面有非常漂亮的足球场,也有很多篮球场,可见,建造学校的人是很用心的。这点点滴滴的期待和支持,对每一个积极向上、懂得感恩、有所担当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正面的驱动力,它会让孩子严格要求自己,明白生命中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民勤好的一点是,它没有那种温床式的氛围,生长在这里的孩子,是没法混日子的,他们必须勤奋,必须优秀,否则,等着他们的,就是艰难的命运。同样,他们的心灵也必须积极必须充满希望,只有这样,人生才能继续下去,要不,人就会被压倒,而不能激发出潜在的力量。人的潜力是很大的,西方科学不断证明着这一点,据说,就连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也只开发了大脑的一小部分而已。人的大脑,是一块没有被充分开垦的田地,我们完全可以激活它。但是,激活它的有时不是别的,而是挫折和不懈的梦想。因为,没有梦想,人就没有向上的力量;没有挫折,没有面对挫折时的坚守,人就不会变得坚韧。
民勤的学子们确实很争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为自己创造了未来。在甘肃,会宁的教育质量排第一,民勤的教育质量排第二,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之类的好大学。其中的一部分人,就会带着家人远离土地,不再回到故乡了。家乡的好,或许会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力量,每次他们在外面受到打击,陷入困境,想起家乡,都会有一种充电的感觉,但他们仍然会远离家乡。不过,他们在远离家乡的时候,也会把民勤优秀的文化基因带到另一块土地上,让这种基因跟另一块土地的文化杂交,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化——或者说生活方式,而这种新方式也定然打着民勤文化的烙印。
民勤的人口每年都在减少,据说去年足足少了三万人。这三万人里面,绝大多数都是考上学、找到好工作、能够改变命运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所以,这些人都是民勤最好的孩子。虽说人口的负增长可以减轻土地的负担——留在家里种地的人少了,田地也就少了,原来用于种植的土地上,就可以发展一些其他的事业——但是,民勤的人才流失、劳动力流失问题很严重,现在,民勤已经找不到多少种庄稼的人了——尤其是年轻人——农场主也找不到苦力。到了农忙时期,农场主为了请人帮忙干农活,一人一天要支付一百多元的工资,可是,就算给出这么高的工资,请人也越来越难了。这就是民勤面对的双重困境。但是,我们在民勤这块土地上看不到负面的东西,民勤城的精神面貌,就像西部的阳光,始终积极向上,始终欣欣向荣,始终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而且,他们对文化始终有一种敬畏和向往。
这是一种当代社会特别需要的文化基因,因为,它是一种正能量。有了这种正能量,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坎坷,都不会丢掉正面的信念,人们既相信困难是能够被战胜的,也相信只要努力,明天就会更好,就不会轻易地陷入萎靡和恐慌。这时,人群就会充满希望。
在沿途的公路上,我们还看到两棵百年槐树,很大,上面系着红布条,据说,是当地的神树。过去,政府曾经想要砍掉它们,但老百姓坚决不让,它们才一直保存到现在。当地老百姓认为,这是两棵状元树,能为当地学子带来吉祥,就给神树供了很多很多的红布。这些红布条相当于藏地的哈达,代表了当地人对神灵的尊敬。据说,神树身上的红布条中,有好些都是学生们自己绑上去的。(写于2014年7月15日,民勤城内)
作者 | 雪漠 选文 | 匈奴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