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序篇 之 读书的几大误区

2017-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007小宝
误区一:你是否觉得非要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才算读完一本书。

比如一本小说,主要情节都知道了,一些章节快速翻过,是不是算看过?

比如一本专业书籍,大部分内容都已经知道了,只有一点点内容不清楚,算不算看过?

再比如一本实用书籍,我快速翻过。主要观点我都记住了,需要时,马上就能翻到具体章节细查,算不算读过?

再比如一本诗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算不算读过?

所以我们不用纠结,非得每个字都看过才算看完一本书。因为每个人阅读的目的,城市方法都不一样,很多人,一直停留在阅读观点,而不是批判性思考的层面上,读书多,收获未必大。还不如那些把一本好书,读通透的人,所以古人说读通“半部论语治天下”。

误区二:哪里有那么多时间读书?

如果你的生活环境里到处都是书,你就会慢慢爱上读书。所以可以试着在自己的生活,周围,都放上书床头,书桌,办公桌等等。旅行时在路途中时也可以带一两本书。

误区三:你是如何选书的?

首先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的多。

其次是应该合理搭配四种类型的书:

第一类工具书。

第二类,专业书籍,每个人都得懂一门技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一类方向的专业书你得通读,不管是经典原著还是最新趋势,都得长期跟踪学习。

第三类,视野书。
只有一种专业思维的人是很可怕的,我们应该用不同维度去解释,现实中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个维度去观察和思考,或许能有更深入的领悟。

第四类潮流书。
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选书也是有侧重的。什么都懂一点,真不如先看懂一门,为好。

误区四:读书是速读好还是精读好?

对于这个肯定得针对不同的情况而言,比如,对于数学It这类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肯定是得精读的。

没有多少营养的书籍或者小说来讲,那么肯定是,速度更合适。

而对于我已经非常熟悉的专业书籍来讲,我也可以通过速读。

对于好书我们一定要精读。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误区五:能推荐一套,经典阅读书单吗?

给,大家一个建议,在网上搜索,书籍类型加书单。比如,管理学经典书单,历史学书单。

毕竟每个人的阅读层次、生活经历、思维观念,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统一的阅读书单标准,这得靠自己去选择。

误区六,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看不懂,看不进去怎么办!

有些书是经典,但需要自己具备理解经典的阅历和知识积累。
有些书不喜欢,是因为缘分未到。比如,20岁看论语看不下去。到了30岁再去看论语,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了。

误区七有些书读了,没有感觉怎么办?

对于,越是实用技能类的书,越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阅读,哪怕是一些理论性的书,也要主动结合现实,来思考。

把读完的书中的一些理念和现实印证,或直接引入现实思考和行动。相信这样你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对于读书给大家的建议是,即便没有感觉,还是坚持读书,要懂得厚积薄发,不要追求速成。

误区八,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只看经典博客,够吗?

阅读博客微博,微信文章,和阅读整本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系统,不严谨的碎片知识,后者是系统的整体性知识。

如果长期如此,没有建立起系统性思维,那么大脑会充实,各种碎片思想,但是没有自己的,整体性思考体系。

而整体性思考体系需要通过阅读有质量的好书、输入整体性知识、长期实践等方式慢慢培养起来的。

等培养出框架思维能力!再看碎片文章,把看到的信息点整合到自己的框架里面,让框架更加的,丰富饱满。

我不提倡大学生或者年轻人过于依赖,网络阅读模式,还是要读整本书,做书摘做笔记,做练习,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

年轻人读书应该考虑,是否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不是很好的书。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在锻炼,我们自身的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