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澜作品集(2017.05.01--2017.06.30)

读书笔记 26

2017-06-21  本文已影响11人  槑槑啊

二、坛庙

1.祭祀

(1)祭祀的含义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它的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坛庙即起源于祭祀。

(2)祭祀的起源时间祭祀起源迹象者,一般约为2万~4万年前,最多为10余万年前,更早的迹象则难于寻觅。

2.不同时期的庙坛

(1)新石器时代后期

①良渚文化祭坛

a.发现位置1987年通过浙江余姚瑶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而被确认。

b.建筑布局

第一,祭坛共由三重遗迹构成,最中央的是一个略呈方形的红土台;在其四周,是一条回字形灰土沟;灰沟的西、南、北三面,是用黄褐土筑成的土台,东面是自然土山。

第二,根据现场遗迹,估计外重台面上原铺有砾石,现西北角仍存两道石砌,残高0.9m。

第三,祭坛的中部偏南分布两排大墓,共12座。

②红山文化女神庙

a.发现位置位于辽宁建平牛河梁一个平台南坡。

b.建筑布局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构成,附近还有几座积石埭群相配属。

(2)奴隶社会时期

①河南安阳殷墟祭祀坑殷墟祭祀坑出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高超、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成熟、祭祀中人牲的大量使用,说明奴隶制昌盛,“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及中原地区祭祀的特点。

②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三星堆的蜀人祭祀虽也祭天、祭地、祭祖先,迎神驱鬼,但祭礼礼对象多用各种形式的青铜塑像代替,反映了图腾崇拜的残余较浓。

③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a.遗迹现象证明它们既有相同的青铜铸造工艺,相似的都城布局,类似的自然、鬼神、祖先崇拜及其相同的祭祀方法。

b.二者存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地域或民族不同所致,但它们均开了秦汉隋唐以致明清坛庙的先河。

(3)封建社会时期

①庙坛的重要性

a.对坛庙的祭祀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b.京城立有坛庙,是立国合法的标准之一。

②明清北京的庙坛宫殿前左祖右社,郊外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祭先农于南,祭先蚕于北(已泯灭),是坛庙建筑的重要留存地。

3.坛庙的分类

(1)祭祀自然神

①建筑内容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等。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致祭。

②祭天之礼

a.祭祀时间冬至郊祀、孟春祈谷、孟夏大雩(祈雨)都在京城南郊圜丘,季秋大享于明堂举行,祭时以祖宗配祀。

b.代表意蕴历代皇帝把祭天之礼列为朝廷大事,祀典极其隆重,强调“受命于天”、“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

③祭地之礼

a.祭祀时间夏至在北郊方丘举行。

b.代表意蕴中国古代认为天圆地方,故分别筑圆坛、方坛举行祀典。日月星辰或于祭天时附祭,或另设坛致祭,明代北京于京城东西郊分设日坛、月坛。

④社稷坛祭土地之神。

a.祭祀时间

天子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

b.代表意蕴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

⑤建筑遗存

a.明堂第一,作用是皇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的建筑,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第二,代表遗存汉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

b.武则天时期的明堂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宏大壮丽。

第一,堂高294尺,东西南北各300尺。

第二,明堂共分3层:下层象四时,四面按方位用四色;中层用圆盖,盖上有九龙捧盘;上层也用圆盖。

第三,堂中有巨木贯通上下。

第四,瓦用木刻,夹纡漆。

c.宋政和年间,东京建成明堂一所。

d.明嘉靖年间,北京南郊建大享殿(天坛祈年殿),也有明堂之意。

(2)祭祀祖先

①“庙”的分类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

②帝王宗庙的特点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设衣冠几杖,以荐时鲜新品。

③庙的形制a.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如汉长安城南王莽9庙。

b.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室奉一神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

④官员家庙

a.明代对家庙的定制三品以上可建5间9架,奉5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间5架,奉4代祖先。

b.家庙布置

第一,庙之东侧设祭器库,供储存祭器、衣物、遗书之用。

第二,各地所留明、清祠堂数量颇大,徽州、浮梁两地留有一批明代祠堂,平面布置都用封闭的院落2进,入门为宽阔的廊院,大堂3间或5间,敞开无门窗。

第三,堂北设后寝,供祖先神主,后寝有多至9间的,但内部仍分隔为3间1组,似是当时制度所限。

c.代表家庙安徽歙县呈坎东舒祠即属此类。祠堂前,常列照壁或石牌坊1至数座,不少石坊造型优美、雕刻精致,是宝贵的建筑艺术精品。

d.评价这批明代祠堂连同周围地区的明代住宅,是江南明代建筑的代表,有很高的工艺成就和历史价值。

(3)先贤祠庙

①代表性祠庙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②孔子庙

a.分布范围孔子庙数量最多,规模也大,分布遍及全国府、州、县。

b.兴盛的原因自汉武帝尊儒之后,历代帝王多以儒家之说为指导思想,孔子地位日崇。至唐,封为文宣王,曲阜孔庙也日益宏大壮丽。明代达到了目前所见的规模。

c.建筑特征府县孔庙,规模常超过一般祠庙,庙前设泮池、棂星门,庙内有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

4.北京天坛

(1)地理位置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

(2)建筑布局

①大享殿(祈年殿)

a.祈年门和皇乾殿两座建筑是明代遗物。皇乾殿供存放天帝神主之用。

b.祈年门与祈年殿之间的距离约为殿总高的3倍,由祈年门内望,构图与视角均极得当。

②圜丘

a.由坛壝和皇穹宇两部分组成,坛圆形,作3层。

b.壝为1m余高的矮墙两周,内壝圆,外壝方,仅区隔内外,而不封闭空间。

c.皇穹宇是储放昊天上帝神主之处,建筑小巧精美,圆形小殿由圆形闱墙环绕,门与殿之间的距离规定得非常恰当。

③斋宫

a.供皇帝祭祀前夕斋宿之用。

b.宫周有两道壕沟与围墙环绕,整个坛区外围另有两道围墙,戒备之严。

c.靠近西侧外墙,有神乐署和牺牲所,备祭奠所用舞乐及祭品。

d.全区遍植柏树,使祈年殿与圜丘坐落在大片绿树之中。

e.入口设在西侧,经1km的甬道穿过柏树林而后到达主轴线,造成安谧肃穆的环境与气氛。

(3)发展历史

①明初迁都北京,按南京旧制,天地合祀于此处大祀殿。

②嘉靖时,天地分祭,立天、地、日、月之坛于四郊。

③清乾隆时对天坛作了一次大规模重修,大享殿3檐改为一色青琉璃,更名祈年殿,供孟春祈谷之用。

(4)风格特征

①大享殿3层屋檐用三色琉璃:上层蓝色象天,中层黄色象地,下层绿色象万物。

②明代圜丘原用青色琉璃砖贴面,乾隆时将台扩大,改2层为3层,全部用汉白玉作坛基及栏杆,即今天所见面貌。

③清代3层殿檐由三色改为一色青琉璃瓦,消除了色调繁杂的弊病,使祈年殿显得格外安定宁静,蓝色的圆形屋顶,配以白石台基和红色门窗,色调鲜明,对比强烈。

④这组建筑的环境、空间、造型、色彩都很成功,是古代建筑群的杰作之一。

5.北京社稷坛

(1)建筑布局

①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面阔五间的殿。

②坛3层,上铺五色土,象征东、西、南、北、中天下五方之土都归皇帝所有,五色土按方位铺成圆形平面,东方青龙位用青土,西方白虎位用白土,南方朱雀位用赤土,北方玄武位用黑土,中心部分用黄土。

③坛外设壝墙一周,墙上颜色也按方位分为四色。

④坛北为拜殿与戟门各一座,晴天露祭,雨天则在室内行祭。

(2)风格特征构件加工精致,室内用彻上明造,梁架结构规整,显示出严谨细致的建筑风格。

6.北京太庙太庙是宗法社会皇权世袭的重要标志,深受历代朝廷重视。

(1)太庙发展历史

①西汉以前,天子不行墓祭,只行庙祭,东汉开墓祭之端。

②唐代墓祭成定制。帝王祭祖有庙祭、墓祭、配祭及内廷祭祀等多种形式,唐代以后衍化为在宫中设殿供奉祖先神主。

③明清宫中奉先殿。

(2)北京太庙发展历史

①北京太庙创于明初永乐时,但现存太庙为明嘉靖时重建。

②嘉靖时,曾将太庙改建成分立的九庙,经火灾后又恢复同堂异室制。

(3)建筑布局

①主要建筑由正殿、寝殿、祧庙三者组成,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殿。

②现存太庙大殿为十一间,规格与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

③殿内明间与左右两次间用金箔满贴柱梁、斗栱、天花,是少见的殿内装銮做法。

④戟门五间,列戟一百二十。

⑤戟门前为琉璃庙门。

7.太原晋祠

(1)简单介绍晋祠是为奉祀晋侯始祖叔虞而立的祠庙,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悬瓮山麓。

(2)建筑布局中轴线上布置有戏台、金人台、献殿、鱼沼、圣母殿。

①金人台台上3尊铁铸力神系北宋遗物,神态威武,是铸像妙品。

②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祭祀用的拜殿。

③圣母殿

a.是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身5间,副阶周匝,立面成为面阔7间的重檐。

b.角柱生起特别高,檐口及正脊弯曲明显,斗栱已较唐代繁密,外貌显得轻盈富丽,和唐、辽时期的凝重雄健风格有所不同。

c.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可起殿前平台的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d.殿内所供圣母、宫女、太监等41尊宋塑,神态自然,形象优美,生动地描绘了宫廷内各种人物的体态神情,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名作。

(3)风格特征全祠依山傍泉,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不同于一般庙宇。

8.曲阜孔庙(

1)发展历史曲阜孔庙自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因宅立庙以后,历朝屡有修理或增建,至明代基本形成现有规模。

(2)建筑布局①孔庙基址南北约644m,东西约147m,沿中轴线布置有九进院落。

②前三进是前导部分,有牌坊和门屋共6座,院中遍植柏树。

③第四进以内从大中门起是孔庙的主体部分,此区围墙四隅起角楼,以大成殿庭院为中心,前有奎文阁及皇帝驻跸处;东有诗礼堂、崇圣祠、家庙和礼器库;西有金丝堂、启圣殿和寝殿(孔子父母的祠堂)和乐器库;后有圣迹殿和神厨、神庖。

④奎文阁是一座庋藏典籍的3檐楼阁,建于明代。奎文阁后13座碑亭中,有金代遗构2座,元代遗构2座。

⑤大成殿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孔庙主殿,后设寝殿,仍是前朝后寝的传统形制。

⑥前庭中设杏坛,此处原是孔子故宅的讲学堂,后世将堂改为孔庙正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