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前半生》联想到基层公务员的中年焦虑
虽然挺想潇洒地淡忘年龄,可是各种表格和单位花名册的数字(当然每次出现的场合都是友情列席),却一次次提醒姐是出生于80年代的中年女同学。蓦然回首,是啊,好像已经在三字开头的道路上狂奔很久了呢。
1
最近热播的改编自亦舒小说《我的前半生》虽然有诸多原著粉的争议,但也算是国产剧的一次选材的突破。终于又开始脚踏实地地讨论“中年家庭危机”“女性自强”话题,跳脱出一直以来 “霸道总裁和小白兔”“靠男人上位的伪女权”等人设的死循环。
人到中年,神经已差不多麻木了,似乎觉得这辈子就这样吧。谁知道,却会面临“从零起步”的励志剧情。
虽然讲的是情感故事,但“中年焦虑”却是全剧的核心,无论是对于事业,对于家庭,对于友谊,亦或是关于女性的自我成长和心路历程,其实跟人到中年的基层公务员也有类同之处。
基层公务员,往往在最底层、第一线,吃的苦中苦,但往往成为不了人上人。
年轻的时候,他们说,努力一点吧,年轻人总是要吃苦的。你信了,你坚持了10年,然后突然发现,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人了,单位里涌来了众多的90后甚至95后。
可你还在干着十年前一样的活,这就似乎有点尴尬了。
2
前几天,碰到长久没联系的小A同学,他告诉我他想公开竞聘单位的中层岗位,但是还要面临演讲、民主测评等一系列环节,当然最关键还是看领导意向。
我有点诧异,这还是不是一直标榜“无官一身轻”“人淡如菊生活才是真”的小A同学吗,当年的他,可是领导磨破嘴皮子也不愿意去参加年轻干部演讲比赛的。那时候,他只专注于分配给他的本职工作,业余时间忙着追求自己的驴行和摄影灯爱好,其他本职范围外的工作是概不关心的。
我问他,这是怎么了,五年前你有机会不参加,为什么现在却突然如此励志?
小A摇了摇头,说,哪里是励志,这不是明年就三十五了吗,眼见着最后参加各类遴选的机会也没有了,看着蹒跚学步的儿子,觉得老子我混成这样是不是怂了点。
我顿时参悟了小A的后知后觉,这肯定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中年焦虑”给折腾的。就像《我的前半生》中的女主子君一样,前半生衣食无忧,无所事事,体制也是这样一个围城,看似波澜不惊、安逸淡然,但如果也给你猛烈地“一击”,那么,后半生就面临着碌碌无为的延续,同时也隐藏着不可知的风险。
如同多年前国企下岗的员工一样,那刻的他们肯定在纠结于这个铁饭碗怎么突然说没就没了。虽然这个放在体制内可能性微乎及微,但是,如果还是停留在原地,肯定不会得到职业生涯和个人能力上的成长。
3
特别是到了中年,依然还是原地踏步,再后知后觉的人,也会陷入焦虑圈。
曾经是青春迷茫的我们,倏然之家,居然已面临中年危机。
在百度上输入“中年”两字,满屏跳出来的都是“中年危机”、“中年焦虑”、“中年出轨”之类的词汇。对“中年危机”,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个体在35~59岁,即进入中年之后,产生的生理及行为上的不适应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对大部分基层公务员来说,到了35岁左右这个年龄,就越来越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焦虑,主要来源于:与市场经济并不匹配的工资对支撑整个家庭的无力感,对自身庸碌平凡无所作为的失落感,对生活一成不变疲惫不堪的无奈感,对频繁加班而无暇顾及孩子成长的愧疚感等等,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然而,中年焦虑未必不能转化为一种动力,就像小A同学一样,试图去尝试新的可能。尤其是处于体制内,如果你的岗位很安逸,那么你有资本有时间去钻研探索;如果你的工作繁杂无比,那么就更不能一直陷入这种死循环,要尽量展现自己的潜能,掌握更多的工作技巧,或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机会。
就像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步入中年的我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承担的责任更重了,前半生坦然悠闲,后半生必须快马扬鞭。
人到中年,褪去了青年时代的青涩和懵懂,也许才是人生开挂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