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再“读”围城

2017-12-14  本文已影响11人  刺桐小孩
钱钟书杨绛先生

《围城》是一部经典。所谓“经典”,自是那种经久不息的大作,无论多少年后,听到读来,心中依然会有一些波澜,就像诗经论语一样。

很多人说,读了《围城》不下十遍,更有甚者,能背诵其中的精彩段落。我大抵也读过三次这部书。这次再“读”,是我发现《围城》有一部电视剧,十集。一个周末,我认真地看完了这部剧,竟也像又读了一遍书一样。

《围城》的电视剧1980年上映,那个时候,作者依然在世。主演陈道明,为了揣摩人物,还特地找到钱钟书,长谈几回。读书时,尤其是小说,读者大概都会在自己脑海中,用想象构建作者用文字描述的那些人和景。很多时候我们抱怨改编原著的电影、电视剧,毁尽原著和童年,无非是导演没能够契合各位的想象世界。然既是想象世界,就好比咸淡口味,你有你的齁咸,他有他的清淡,想获得一致好评绝非易事,但获得一致骂声也是很有难度。不过近年一些翻拍、改编的剧作,总能超乎想象,获得整齐划一的叫骂声,想来神奇。

很多读过《围城》的人,对方鸿渐一行人跋山涉水前往三闾大学的旅程,应该多有想象。毕竟书中的言语之精彩,以小见大描绘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民国,实实在在到有契诃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车站站长,有一派学者风气,却猥琐勾搭王美玉的李梅亭,还有那个教育部专员,一派官僚,开口闭口“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蠢出一个世纪。我认为《围城》没有特地美化、丑化哪一个人物,因为直到今天,隐约都还能在周遭发现这些令人捧腹不已的,既可爱又可恨的人。

这部电视剧对方鸿渐他们的旅行,是下足功夫的。场景中,果真走过那湘西的村落,也果真有那种古色的陈旧的客栈,当然少不了“发芽”了的肉。更有意思的是,紧凑的阁楼上,床头上写:“万千中国同胞注意,王美玉有毒。”结果一抬头,王美玉正在对窗,妖娆抽烟,用脸对脸来描述,也不为过。

虽然年代久远,画面不太清晰,但那些场景却真真切切,不带一分修饰,或许原本民国离我们也并没有多远,就像清朝离我们也没多久一样;也或许当时还不像今天可以随便去某影视城,随便地取那100个剧组取过的景。、

前文说过,我大抵读过三次原著,具体时间早已记不得,大约是在初中、高中和大学这三个时间。最早的时候,我读它,并不因为对这部书感兴趣,而是当时,众人莫名其妙地,都流行看起那些略显老成的书,好像是因为韩寒继不生不熟的《三重门》之后,又出了需要像《零下一度》这样的文集和小说,还有那个上不台面的郭敬明。因为他们的年少老成被媒体大肆渲染,于是大家也有样学样,我一度还读了尼采的《偶像的黄昏》。可那哪算读懂,不过是翻翻过瘾,有个吹牛的资本。所以第一次看《围城》,总是云里雾里,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心思在书中。

真正认真读《围城》应该是在高中。那个时候依然很多人一起读,不过终于不是为了吹牛,而是这部书,竟真的如此有趣。很多人读到方鸿渐的结局,无一例外的早早断言,此生不愿结婚之类。人总是善忘的,现在也不太看在这些家伙的幸福照下,提醒当年那些豪言壮语。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太弄得懂或者说,不太记得住,自己身处城外还是城内。所以那时读《围城》的人,大都给自己挖了一个难堪的坑,只是让时间的尘土悄悄把它盖上。

后来,我有次收拾的时候,翻起这部书,又津津有味看了起来。最后一次读《围城》我倒是印象深刻了,因为当时我也走过书中描述过的那些颇有景致的小村落,也去看过民国的大学,几年时间也遇见过书中,那些可爱又可恨的角色。所以大学读《围城》的时候,总能会心一笑,好像认识他们一般人一样;也总有疑惑,想为什么钱钟书看到的人,到今天依然是那个样子呢。一部书,左看右看,总能在不远处看到现实的“高松年”,看到“李梅亭”,看到“方鸿渐”,也有“赵辛楣”这样的人,甚至自己身上又何尝没有他们这些的人些许影子。

所以,大学的时候慢慢对这个社会有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好比拿着昆虫课本观察昆虫,我大概是拿着《围城》观察大千世界,也是有趣。

后来再读《围城》,没有文字了,只是从荧屏中看到我对这部书的所有想象,该幽默的一点没少,该犀利的也一点没手软。毕业之后发现生活一点都不想校园想象的那样,原以为一跨出校园,身份一变,生活也恍然巨变。但我认为,人的所有阶段,都不存在巨变,就好像民国的人到今天都没有巨变一样。生活只有一步一步的承接,所谓的巨变,不过是健忘的人在经年之后,发现几年前的一篇日记,才说:“噢,变化真大呀。”

我看很多人在剧中的弹幕中写道:“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他/她断不会结婚”云云。我倒是不愿做如此感叹,尽管钱钟书把结局的方鸿渐描绘得如丧家之犬“他失去了希望,没有了梦想,现在他只想找到一处能够睡觉的地方。”一个留洋归国,一个曾受万千少女喜爱,一个事业有成的教授,最后因为婚姻,沦落到无处容身。这个结局的力道在于润物无声,将恐惧洒遍你的心底。可认真想想,如果说他的结局是因为婚姻,倒不如说是他一开始的委曲求全。所以,关婚姻什么事呢?虽然朋友总反驳,人生在世,谁能不委屈全呢……

第四次“读”《围城》,我其实更愿意去反思自己,究竟是身在城中,还是身在城外。我觉得这件事,才是我们容易误判的事情。这座城之深之广,早已不止婚姻。有人把产品经理这个行业也比作一座城,想来也是,人潮涌动的时候,你是否还能辨得清你和这座城的关系。这层意思有点像王尔德的一句名言:“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你没得到你想要的,另一种是你得到了你想要的。”

所以,生活大概就是一部活《围城》……我们或多或少都是里面一角,最好不要让自己失去梦,失去理想,最后只求一个睡觉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