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听《做情绪稳定的父母》有感

2023-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阿花舞文弄墨

这两天上下班都是骑电动车,路上带着耳机听会电子书也挺好。

最近在听《做情绪稳定的父母》,虽然还没听完但一些听到觉得比较精彩的内容,结合自己日常养娃的经验,想要写一些东西记录一下所得。

首先,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个改变不只是孩子,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往往以为,读了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就能立刻做出很大的改变,如果没有改变就认为是书或者文章中的方法不够有效。但却忽视了,改变是可能的,但也是漫长的。我们自己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坚持,只有尽力坚持才能养成习惯,而习惯则能养成性格,影响内在,进而真正实现改变。而且坚持需要适时的激励,如果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些奖励,坚持会更容易。我们想要让孩子做出改变时,最重要的则是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变化。并不是说从做作业拖拉一下子就不拖拉了才算改变,昨天做作业花了1个小时,今天同样作业量的情况下,提前了五分钟也是改变。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五分钟的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更乐于做出改变。

其次,拖延是因为恐惧。我一直以为拖延是因为懒,但没想到是因为恐惧。听听作者的解释,深以为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会拖延自己很容易就完成的事。有意无意拖延的工作往往都有潜意识的恐惧在作祟。就像我,一直觉得自己在拖延写论文的事情,其实认真思索一下就会发现,这不是懒也不是忙,而是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不自信。因为曾经觉得自己写论文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可是动笔写了一片综述投出去不停被拒后,就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表示怀疑了,仿佛深怕别人发现自己能力不足一样,总是把论文这件事拖了又拖,直到这次失利,再没有别的理由去拖延了,才愿意直面写下去。而孩子的拖延也是因为恐惧,写作业磨蹭或许是因为完成太早妈妈增加别的学习任务,那早起磨蹭是对什么恐惧或者担心呢?是担心在学校的表现吗?我想我需要仔细观察观察。

再次,规则的制定和养成不是靠在某一件事发生时的权力之争,而是日常的言传身教。作者举了一个喊孩子吃饭的事例。孩子在专心玩游戏的时候,家长应不应该过去强硬的要求孩子遵守吃饭规则,停止游戏,洗手吃饭。作者说,这个时候应该家长应该平和的跟孩子说该吃饭了,家人们吃完饭餐桌上的饭菜就会收拾起来,孩子或许就只能吃冷饭或者没有饭吃。给孩子说清楚之后让孩子选择是否去吃。而且餐桌规则的养成并不是这一两次决定的,而是家庭日复一日的规律饮食,父母长辈的以身作则来养成的。另外,在吃饭前应该避免让孩子玩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游戏,以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量避免权力之争,当好孩子意见不同时,试着问一下自己,自己坚持己见的原因是为什么,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了养育一个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再者,给孩子自由不是纵容,而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各个家庭教育相关的老师都在强调,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总有家长——当然包括我——一直在疑惑,给孩子自由会不会让孩子变成熊孩子?就像各种视频中拍摄的那样:“'老子数到三'远比‘温柔而坚定’有效得多。”作者说给孩子自由是给孩子充分阐述你的想法和观点,然后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比如说在孩子喝什么这件事上,可乐、果汁和白开水,孩子最不喜欢喝的肯定是白开水,这个时候妈妈应该说的是:“可乐是碳酸饮料,而果汁含有防腐剂,它们两个都对身体不好,白开水对身体更为有利。妈妈想要你喝白开水是因为希望你身体健康,因为你生病了妈妈会担心也很心疼。但是喝哪一个还是由你来决定。”这个时候或许孩子会决定少喝一些可乐果汁之后喝一大杯白开水,也或许决定今天喝饮料,明天喝白开水。无论哪一样,妈妈和孩子都避免了权力之争。而且一定要相信,孩子也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的。

最后,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孩子。很多时候我们生气愤怒都是因为我们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考量孩子。其实用心想一想,孩子还没有我们的人生经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他们的不会大概率是真的不会,他们的慢有时候也不是有意为之,他们贪玩贪吃恰恰是因为他们很纯粹,还没有学会遮掩压抑自己的欲望。

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吧,我们的经验对他们未必足够有用,毕竟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等着他们的世界与我们走过的世界或许天差地别。我们用言传身教,慢慢浸润滋养,要相信大人不歪,孩子就很难走歪。

教养,是不含诱惑的深情和不带敌意的坚决。

我爱你,没有别的理由,也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我对你没有敌意,没有威胁,没有伤害,但是立场鲜明,态度坚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